高中历史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誓词表明孙中山(    )
①坚决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②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③不贪恋总统职位             ④追求民族振兴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A.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 ,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关“断发(剪辫)”的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

A.发动了武昌起义
B.终结了清朝统治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了《临时约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度贺岁大片《十月围城》已隆重上映。影片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不惧清政府和港英政府的双重高压,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以这一历史场景,下列各种分析最正确的是(  )

A.孙中山闹革命广泛结交社会各界朋友
B.当时的人们已越来越不满清王朝的统治
C.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已被所有中国人接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
①《辛丑条约》的签订 ②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 ③武昌起义 ④推翻清朝统治 ⑤成立中华民国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45周年的特别之年。为此,全国各地纷纷举办活动,予以庆祝。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材料二 下面是新华网近期刊出的两则文章节选:
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如果去掉人们人为地附加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意识形态光环,辛亥革命是很悲哀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没那么大,辛亥革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2011年12月15日对历史学家、满清学者萧功秦的访谈
(1)材料一武汉的得票为何遥遥领先?辛亥革命曾得到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大力支持,如果请你再增添一个海外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座城市?阐述你的理由。
(2)你认为这两位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 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革命成功需要抓住时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哪些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的中国各报刊上(  )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B.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三权分立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图片所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趋势,并谈谈你对这种趋势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这次“革命”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