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对中国的了解、感知、认识、定位和描述等,西方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文化心理等进行判断、取舍、抉择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截然不同。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1)结合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状况,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现象?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先后设计了各种救国方案。你若要了解其中一方案,可以查阅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方案加以说明。
(3)上图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凡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b£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中国自身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园。
(4)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部分西方人“美国经济受制于中l斟经济”这一的观电的看法

来源:2011届安徽省阜阳三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1:太平天国回答英海军照会:
照会敬悉意,不胜诧异,须知贵国敬奉耶稣,我天朝崇奉上帝。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自当世代交好,有如一家。……自为各守天教,权衡双方之缓急,而不可损人以利己。
材料2: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材料3:宗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吾国现势,非致力对外之时,故宜维持列强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之变,而得专心一意于内政整理。
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太平天国所持的对外愿望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2)根据材料2,指出孙中山相信列强“中立”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3)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
(4)材料4宗教仁主张的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能否达到“专心内政”的目的?为什么?
(5)由以上材料你得到了哪些重要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和日本”一章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   )

A.清朝政府垮台 B.封建制度结束
C.中华民国成立 D.中国历史巨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观点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体现了历史进步的潮流。这一观点主要反映的史观应该是(   )

A.革命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英雄史观 D.阶级斗争史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记载,“是时武昌、南京属管之地,粤人出示安民,开科取士,禁头变服,按例征粮,农工商贾各安其业,俨然有王者风。”(《镜山野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政权采用传统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
B.《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政策已无法实行下去
C.辛亥革命时临时政府要求人们断发易服
D.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政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潮流,也是各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
——北大教授钱乘旦
材料二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和世界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引领了世界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大国崛起》
材料三 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国情和美式民主的“混血儿”。
材料四  2009年12月,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曹康泰强调,在制度建设中要把公开听取民意、专家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加以规定
——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二,你怎样理解英国率先“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临时约法》继承了美国l787年宪法的哪些原则?(6分)有人说,《临时约法》在中国缺乏有效实施《临时约法》的社会基础,你是否同样上述观点,简要说明理由。(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在人类社会政治现代化进程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10月清政府“谕旨颁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该词由严复作词,皇室成员溥侗谱曲。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喻指恩泽),民物欣凫藻(喻指喜悦),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皞(喻指怡然自得),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材料二 1912年1月3日,孙中山在南京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五旗共和歌》。该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歌词是: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1913年4月8日,北洋军阀政府的国会决定将《卿云歌》作为国歌,歌词为《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国会议员汪荣宝(原大清民政部左参议)在最后加上“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请侨居北京的法籍比利时音乐家约翰·哈士东谱曲。
材料四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美术大师徐悲鸿的提议,以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即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2009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建议将原来的“奏国歌”改为“唱国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巩金瓯》和《五旗共和歌》所宣扬的政治倾向的不同之处。结合史实说明其各自的意图是否得以实现。
(2)材料三中“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写入国歌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自诞生以来一直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寓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材料二 慈禧太后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亦可因此消灭。候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
材料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五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
——笑蜀编《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材料六 中国民主同盟曾系统地提出了他们所追求的宪政民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要求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建立各党派联合政权,实行民主政治……”
——中国民主同盟《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1944年)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二中的“调查”指什么?此话表明慈禧太后同意立宪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努力(6分),你认为应如何评价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成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亥革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其主要依据是  (   )

A.产生了公认的领袖 B.建立了统一的政党
C.提出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 D.开展了武装斗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指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天经地义”,人类社会最初并没有君主,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材料二: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的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孙中山
材料三:没收地主、反革命及农村公共土地;土地分配的原则是“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以“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劳力平均分配;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允许农民出租、买卖。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材料四: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
材料五: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材料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江泽民)“权为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与孙中山“兴民权”的途径有何不同?他们都主张“兴民权”,可最终却得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分别是中共哪几个时期的土地政策?
(3)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为实现材料三的目标制定了怎样一条土地革命路线?谈谈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4)材料四中的土地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与材料三相比有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四的政策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
(5)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中土地政策的变化,分析中共调整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6)综合上述材料,就“国以民为本”这一思想而言,共产党人与资产阶级的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主化的进程是反对专制、争取公民权利的斗争历程。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要求取消一切镇压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等项自由的反动法令,使人民获得充分的自由权利……等等,而要做到这一切,最重要的是要求立即取消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一个包括一切抗日党派和无党派的代表人物在内的举国一致的民主的联合的临时的中央政府。”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
一位学者指出:“从民主政治的形式上看,目前我国至少有两种形式的民主,一是我们熟悉的选举民主,二是协商民主。我国选举民主具有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与自下而上的自发秩序,相结合的双重特征,二者相辅相成。……我国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中还具有浓厚的协商民主特征,协商民主早就存在,但在民主形式上是一种新的归纳。”
(1)图反映出克里斯提尼什么改革措施?这一措施有哪些作用?
(2)结合材料指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的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有怎样的发展?
(3)根据材料指出毛泽东的政治主张?为实现这一主张,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哪些政治斗争?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有哪些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7月3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各国列强发出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值此中国局势危机之际……美国政府的政策是在寻求一种解决,使中国获得永久安全与和平,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保护各友邦受条约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平贸易之原则。
材料二 中国被瓜分,将使全体中国人为共同目的而反对外国统治者……到处表现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为今日之计,列强当以瓜分为最后之一定目的,而现时当一面设法,顺中国人之感情,使之渐忘其军事思想,而倾服于欧洲人。……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持满洲朝廷。                 
――赫德《中国实测论》
材料三  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这部文件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君主仍然享有种种大权,如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但同时也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以诏令变更法律,这就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它还对臣民的权利、义务作了规定,规定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和结社的自由,有获得人身保护等权利。尽管幅度有限,但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第一次以宪法大纲的形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承认。
——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第144—145页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摘录: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中华民国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诉、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第406—410页
请回答:
(1)你认为哪一个材料最能说明当时中国未被瓜分的原因?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2)据材料三,清政府要实行的是什么政治体制?它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不同?
(3)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它的进步性体现在什么地方?简要评价材料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使宗室与中国各族结婚。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二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
(1)概括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的立足点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组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表现了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B.说明了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C.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之路 D.解决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1902年,他鼓励留日学生刘成禺搜集资料,写出一本太平天国史来,孙中山先生为之作序。孙中山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号召留学生了解本国革命史
B.借用太平天国号召革命党人团结
C.借太平天国史事宣传排满反清
D.宣传太平天国反抗外国侵略的事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