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材料二 梁启超:“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新民丛报》第 79 号)“昨天扰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介于其间,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显然易见。”(《新民丛报》第 76 号)“法(国)以革命故,流血断头,殃及善良,祸贻古物,穷天地古今之凶残,未有比之。”(《新民丛报》第 85 号)
材料三 “夫我国民既有此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而民权立宪则本乎此精神之制度也,故此制度之精神,必适合于我国民,而决无虞其格格不入也。”(《民报》第 4 号)“今之言革命者,其所欲破坏者,异族钳制之势力也,专制之淫威也,社会经济组织之不完全也,凡是皆不适宜于社会者也;而其所欲建设者,民族国家也,民主立宪政体也,国家民生主义也,凡是皆适宜于社会者也。”(《民报》第 9 号)
材料四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冯自由《革命逸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梁启超和革命党辩论的主要内容。(7)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报纸这种媒体对近代中国革命所起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思想,是不彻底的土地纲领,主要是因为(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局限性。 | B.革命缺乏农民的支持 |
C.帝国主义对革命的干涉 | D.与保皇派妥协的结果 |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民主政治却没有实现。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
B.中国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
C.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
D.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 |
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国内政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全国各省区均已宣布独立 | B.清朝皇帝已经决定退位 |
C.革命派掌握了各省的政权 | D.袁世凯已掌握了清政府的实权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这主要表明
A.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 | B.行政权受到制约 |
C.临时大总统没有权力 | D.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是
A.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 | B.以发展资本赘言为目的 |
C.没有改变中国的政体 | D.没有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有人说20世纪初中国的革命,主要是按照卢梭主义来搞的一场政治大革命。这场革命的主要成果是:
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 B.推翻袁世凯独裁统治 |
C.国民革命取得胜利 | 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
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下列标语、口号最有可能出现在武汉街头的是
A.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就任军政府都督! |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万岁! |
C.热烈庆祝湖北军政府诞生! | D.满清已经灭亡,汉人从此翻身! |
下列对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②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人民痛苦不堪 ③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④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②③ |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中的武昌起义部分(如图)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壮阔的历史画面,
这次起义成功最主要的原因中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宣统末年,国民革命革到了苏州,清廷在江苏的最高行政长官程德全也起来革命了。他命衙役准备了一根长长的竹杆,到得大堂屋檐下,手起杆举,挑落了几块檐瓦。巡抚衙门前,立即挂起了“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程德全宣布,革命成功!清廷江苏巡抚大人,立马成了民国的总督。
材料二 1924年初,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1911年的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材料三 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 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从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1)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之时的一个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请结合所学,解释“情势”。
(3)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认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旧三民主义中有何体现?
(4)根据材料三,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概括当时“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的主要表现。进入到21世纪,“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基本实现,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