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事,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提出上述建议的是( )
A.魏源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陈独秀 |
甲午战后,清政府的节支增收措施( )
A.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 | B.减少了清政府的支出 |
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 D.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
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 )
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B.维护清朝统治 |
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 |
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
C.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
D.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
A.君主专制 |
B.联邦制 |
C.共和制 |
D.君主立宪制 |
学者李泽厚说:“遗憾的是,就在这期间,也就是在1908年,慈禧死掉了。如果她早死十年就好了,戊戌变法可能成功;如果她晚死十年也好,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了。”在李泽厚看来
A.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
B.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 |
C.戊戌变法失败根源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D.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慈禧的死有直接关系 |
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
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材料说明( )
A.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 |
B.近代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儒家思想 |
C.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 |
D.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革 |
《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一位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社会:“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下列事件不能印证以上观点的是(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的所说的“新观念”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体西用 |
C.立宪代议 | D.三民主义 |
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