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00年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地理世界渐次在西方人面前展开,西方的世界历史观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他们以世界“主导者”自居,把扩张美化为“传播文化”,为世界发展历程勾画了一个西方占主导的发展模式。据下表相关史实,回答问题。

欧洲发展史实
欧洲对外扩张史实
世界交流史实
1.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活动开始。
2.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开展。
3.17世纪40年代〜18世纪末英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相继确立。
4.18、19世纪工业革命
1.葡萄牙、西班牙分别向亚洲和 美洲扩张;2.荷兰夺取了好望角、 锡兰、马六甲,侵入中国台湾;3.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 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4.涌现了一批思想家如孟德斯 鸠、卢梭、伏尔泰等,其思想影响世界。
1.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等在欧洲市场大量出现。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启蒙思想家欣赏中国儒家“德治”思想和科举制。
4.某些疾病开始跨洲际传播。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西方史学家关于1500年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主导一传播”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得当)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人口迁移的去向概括人口流动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 美国人乔治开着汽车到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拍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亲爱的妈妈:今晚我将乘坐8点起飞的民航客机飞往上海,将不能与您共度圣诞佳节。请原谅!
您的儿子:乔治   1918年12月23日
请回答:
(1)材料一告诉我们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图1和图2分别产生于哪次工业革命 ?交通工具的改进对世界市场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涉及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哪些新技术成果?(至少写出4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人类逐渐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比近代中西方经济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欧洲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至迟到中世纪的晚期,新的生产方式,如手工工场,逐渐得到了发展,商业资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这在西方史学家眼中,被称为“前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这些东西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这些东西都是农业社会中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农业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形有本质的不同。
——孟彦弘《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材料二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三 中国所承袭的巨大的遗产中,包孕着可诱发现代社会的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刺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但是,作为总体特征的中国前现代社会……如果没有外来刺激,即使中国社会中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前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3)论述材料三作者关于近代中国转型的观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世界最大的意义在于什么?
材料二(清前期)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居于怎样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形成与材料一有何关系?这种地位在什么时候开始被打破?
材料三 “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经济正发生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指出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有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2)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简述城市化发展缓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三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3)概括材料三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材料四 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联合王国(英国)
19.9
22.9
18.5
法国
7.9
7.8
6.8
德意志(日耳曼各邦)
4.9
8.5
13.2
美国
7.2
14.7
23.6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到19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主要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英鸦片贸易以及由此引起的两次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材料。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暴力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依次演进,是资本世界增值运动进程中的“三位一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二   这个新的王朝害怕外国人会支持一大部分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材料三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四  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指出:“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资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碍着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动罢了。”因此,不平等条约的“不平等性”就体现在“英国垄断”前提的设置上,友好条约贩卖的东西正是剥削秩序。
——《鸦片贸易、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这句话?
(2)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对外贸易、暴力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依次演进,是资本世界增值运动进程中的‘三位一体’”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 美国人乔治开着汽车到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拍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亲爱的妈妈:今晚我将乘坐8点起飞的民航客机飞往上海,将不能与您共度圣诞佳节。请原谅!
您的儿子:乔治   1918年12月23日
请回答:
(1)材料一告诉我们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图1和图2分别产生于哪次工业革命 ?交通工具的改进对世界市场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涉及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哪些新技术成果?(至少写出4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对比是1:10,换言之,同一块土地改为农场式经营就可提高9倍的土地收入。16世纪寺院土地拍卖中,购买量最旺盛的是乡绅。不仅由于他们财力雄厚,还由于他们渴望用农场方式经营土地,获取利润……难怪贵族中最有远见的代表人物如肯特伯爵、巴特伯爵等也都试图进行农业改革,尽管这样的贵族很少。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若雇工种田不如不种,即主人明察得宜亦不可也。盖农之一事,算尽锱铢每田一亩,直收年岁一二石不等。试思佣人工食用度,而加之钱漕、差徭诸费,计每亩所值已去其半,余者无几。或遇凶岁偏实,即前功尽弃,然漕银岂可欠也?差银岂可免也?总而计之,亏本折利,不数年家资荡尽,是种田求富反贫矣。”
——钱泳(1759-1844)《履园丛话》卷七
材料三 1888年中国雇主经营与土地出租收益比较表

地区
单位
雇工经营收益
土地出租收益
雇工比出租收益增减
增减百分比
江苏南部
钱文
11261
15122
-3861
-26%
浙江杭州
银元
3.98
11.10
-7.12
-64%
广东汕头
银元
19.32
30.00
-10.77
-36%
湖北广济
钱文
6438
13200
-6762
-51%
山东莱州
银两
16.29
13.60
2.69
17%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6世纪英国与18—19世纪中国农村经济状况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农村经济状况对两国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一开始,明太祖主要关心的是建立和永远保持一种政治现状,他不关心经济的发展……就明人所关心的问题来说……必须保持其农业特点,不能兼容并包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中华帝国对外并不寻求领土扩张。同时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明王朝当局非常想把国土与世界隔离开来……尽可能减少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从16世纪中期起……(英国)王室向那些“具有足够企业精神,可资移植新技艺或者引进新制造业”的人士包括外国人颁发特许证,利用该垄断性的特许证制度来撬动产业升级。……通过这场大规模的进口替代运动,英国政府从欧洲大陆移植了一系列新企业和新产业。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趁法国及尼德兰宗教迫害之机,把“大批宗教难度作为‘英国经济和工业方面有价值的资产’而加以吸收”。向移民颁发特许证、授予专利权、给予宗教宽容、以学徒制促进技术本地化等诸多政策合在一起,终于造就了数十万之多的工匠大移民。
——编自梅俊杰《所谓英国现代化“内源”“先发”性质商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经济趋势及其所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经济发展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流动,广义上包括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迁徙等;狭义上指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包括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变动过程,也包括职业结构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征求:‘索取’的意思),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租赁的意思)庸(同‘佣’)”。……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分别为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驾长、舁夫、篦头、修脚、修养、倡家、小唱、优人、杂剧、响马贼。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英国自16世纪 “封建贵族阶级在来势猛烈的圈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就整个世纪平均数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
——王乃耀在《英国都铎时期经济研究》
材料三: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1)据材料一,概括晚明社会流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引起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16—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有学者提出“这一时期英国的社会流动,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阐述你对于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兴西方的世界(1763年)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下表)19世纪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年份
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
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1820—1840
2.9%
2.81%
1840—1860
3.5%
4.84%
1860—1870
2.9%
5.53%

 
材料三: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到1763年,欧洲主导了世界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欧洲为什么能够主导世界贸易?试从商品交换和贸易性质两个方面,指出欧洲与非洲、美洲和欧洲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说明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世界最大的意义在于什么?
材料二(清前期)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居于怎样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形成与材料一有何关系?这种地位在什么时候开始被打破?
材料三 “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经济正发生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指出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末年成书的《晋游日记》载:“汾(州)、平(阳)两郡,多以贸易为生。利之十倍者,无如放官债,富人携资入都,开设账局。”咸丰三年(1853)御史王荫茂奏:“闻账局自来借贷,多以一年为期。五六月间,各路货物到京,借者尤多。每逢到期,将本利全数措齐,送到局中,谓之本利见面。账局看后,将利收起,令借者更换一券,仍将本银持归,每年如此。”——摘编自黄鉴晖《山西票号史》
材料二 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于1606年经市议会批准,1609年正式开始营业。这家银行接受存款、转账、开发汇票的业务,它还有权兑换货币、买进金银和外国铸币、铸造法定货币等。当时规定所有价值在600弗罗林以上的票据只有通过银行才能办理,所以几乎每个商人都在银行开立账户。但是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不向客户提供任何个人贷款,也不允许私人账户透支。存入该汇兑银行的存款由阿姆斯特丹公司担保,一直到1683年,该银行都为票据交换提供免费服务。尽管类似的银行迅速在汉堡、米德尔堡、纽伦堡等城市建立(据估计,到1697年欧洲已有25家公共银行),但是没有一家银行具有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这样的信用和实力。1721年,该行共有2918个账户,价值共达28886000弗罗林。阿姆斯特丹的汇票是万能的通行证,它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承兑。——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建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1897年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日升昌”、钱庄“福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到1936年,中国金融机构相对完善,出现了除银行外,还有信托公司、储蓄会、保险公司、钱庄银号、典当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且资产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了82.06亿元。
——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账局和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2)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日本的对外扩张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