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
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
万人以上城市数量(个)
平均城市规模(千人)
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1500
5.6
154
22
61.6
1650
8.3
197
31
74.6
1800
10.0
364
34
122.7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1949—2009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同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没能实现转型?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中从容铺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打开了“筑梦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同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以此为发端,中国和各国人民筚路蓝缕,共同开辟了一条横贯欧亚、绵延万里的伟大商路。千百年来,丝绸之路给沿途各国人民带来了丝绸、瓷器、胡椒、香料等丰富的商品,同时也带来了和平与友谊。丝绸之路是沿途各国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共同见证。
———蔡名照《弘扬丝路精神 再现丝路辉煌》

材料三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四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五   “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出访时提出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统称。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倡导成立了400亿美金的丝路基金,筹建1000亿美金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国家结成命运共同体,中国拿出真金白银带动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被一些人解读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这实际上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误读。   
——摘自《环球网·国际新闻》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丝绸之路是如何开通的?它有何影响?依据材料二、三,说说古代丝绸之路和新航路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近代西方殖民国家崛起过程中的共性特点,并分析其根源。为什么说“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献出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此外还有木薯、番茄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贸易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英镑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叶英镑获得这一地位的经济原因。
材料三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环球时报》:“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中“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各国之间力量与利益的博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第二阶段是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材料二 主导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是国际性的。……大萧条起因于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中的新问题,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的衰弱也是原因之一。结果是一场几乎给每一个社会都带来政治和经济压力的全球范围的崩溃……
——[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材料三 “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有哪些?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为了避免“全球范围的崩溃”,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体系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在不同时期对各国的损益有差异”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合作、交流、发展、共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图

材料二  16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初叶,中国和拉美之间存在着一条太平洋丝绸之路。 西班牙自1565年逐步侵占菲律宾诸岛,由此开辟了环太平洋航路。1571年,西班牙人在明都洛外海营救了一艘中国船只。1572年,闽南商人把许多价值不菲的商品运到马尼拉,其中包括丝绸、瓷器和熏香、麝香、金属制品以及水果、肉食腌腊品等等。西班牙人全部买下后,转运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从此,从中国沿海诸港至马尼拉再至阿卡普尔科的航班年年往来。
——《明清时期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三   ……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留给世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摘自《观察者网(上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开辟之际西欧的社会背景,试从社会史观的视角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行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92年,就在西班牙的统一刚刚完成的时候,历史给西班牙送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从当时已经普遍传播的地圆学说中,哥伦布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哥伦布相信,他的航海计划能很快将欧洲人带到东方……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
向西,再向西,帆船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英雄就在这一刻诞生了!
哥伦布和他的船员看到的陆地,就是今天位于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从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
——节选自央视《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英鸦片贸易以及由此引起的两次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材料。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暴力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依次演进,是资本世界增值运动进程中的“三位一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二   这个新的王朝害怕外国人会支持一大部分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材料三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四  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指出:“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资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碍着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动罢了。”因此,不平等条约的“不平等性”就体现在“英国垄断”前提的设置上,友好条约贩卖的东西正是剥削秩序。
——《鸦片贸易、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这句话?
(2)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对外贸易、暴力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依次演进,是资本世界增值运动进程中的‘三位一体’”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波义信先生把南宋时杭州的商品集散和流通划分为三个层次(环)的市场圈。一环市场圈由杭州和它的近郊区组成;二环市场圈是杭州的中距离商业运输圈,它直接供、茶、盐等,其范围涉及明州、衢州、镇江、黄池等地;三环市场圈是杭州的应杭州150万人口的日常需要物资,如米谷、薪炭、油脂、鱼肉、生鲜食品、原料、建筑材料远距离商业运输圈,它联络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其实各个城市都能够划分出大小不等的市场圈。市场圈是通过商品的消费和商品的吐纳构筑的。如果说市镇的兴起是宋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市镇兴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的辐射带动。……这些市镇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城市的周边,依次递进,构成了市场网络的联结支点。它们的兴起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是分不开的。
——李晓《宋代城镇综合经济功能的增强与城乡经济一元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关于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如下图)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很难依靠经营小块土地脱贫致富。如果把农民增收看作一个分子式,分母为农民数量,分子为增收渠道,则只有缩小分母,扩大分子,才能提高其绝对值。新的实践正呼唤着新的农业革命和全方位的农村变革,其核心是解放农民,减少农民,投资农民,富裕农民,根本出路是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城镇的高预期收入客观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巨大的“拉动效应”。农民转移进城能获得较高预期收入,这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城镇化“收入效应”还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进城不仅使农民能够接受现代化的社会文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等素质,而且还能够利用他们熟悉城乡经济而成为城乡经济社会互动的“经纪人”,输送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知识和致富的新理念。因此,城镇化是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理想选择,是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的重要传导机制,是农民依靠自身力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宋元梁、肖卫东《城镇化与“三农”问题淡出研究》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镇化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有哪些积极影响?上述材料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师,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1776年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正式出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许多方面的经济理论,它所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震撼了国际学术界,被译成各种文字, 在世界各个角落广泛传播。当时一些国家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把《国富论》中阐述的原理应用到具体政策中。《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竞争是从人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利益的总和就是社会的利益,如果都去追求自由的个人利益,那就最能促进全社会的利益。他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思想,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这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学说为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学说影响几代人的成长。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里奥特说:“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所生产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摘编自王岳川《一生的图书计划》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当·斯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
从获取殖民地的不断增长的欲望中,可以看出新帝国主义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密切联系。19世纪期间开始工业化的几个欧洲国家和海外国家很快就在互相争夺市场。新帝国主义的征服不仅是美洲和澳大利亚被欧化的主要原因,也是欧洲庞大的殖民地结构在亚洲和非洲得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一件历史事件有关?从材料分析这一事件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并列举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的成就。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 美国人乔治开着汽车到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拍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亲爱的妈妈:今晚我将乘坐8点起飞的民航客机飞往上海,将不能与您共度圣诞佳节。请原谅!
您的儿子:乔治   1918年12月23日
请回答:
(1)材料一告诉我们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图1和图2分别产生于哪次工业革命 ?交通工具的改进对世界市场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涉及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哪些新技术成果?(至少写出4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世界最大的意义在于什么?
材料二(清前期)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居于怎样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形成与材料一有何关系?这种地位在什么时候开始被打破?
材料三 “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经济正发生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指出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 美国人乔治开着汽车到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拍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亲爱的妈妈:今晚我将乘坐8点起飞的民航客机飞往上海,将不能与您共度圣诞佳节。请原谅!
您的儿子:乔治   1918年12月23日
请回答:
(1)材料一告诉我们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图1和图2分别产生于哪次工业革命 ?交通工具的改进对世界市场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涉及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哪些新技术成果?(至少写出4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世界最大的意义在于什么?
材料二(清前期)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居于怎样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形成与材料一有何关系?这种地位在什么时候开始被打破?
材料三 “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经济正发生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指出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人类的历史上,各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兴起与没落,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耕稼劝,则农业崇,而弃本逐末者不得纵。由是,赋税可均而国用可足。”
——【明】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
材料二 重商主义约产生于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开始走向没落,支配了西方经济主流话语近300余年。彼时,西欧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城市兴起,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是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一个主张建立强大中央集权、拥护国家干预主义和殖民主义,为经济掠夺进行辩护的学派———重商主义学派兴起。
——摘编自《重商主义支配欧洲300年》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引自《邓小平南方讲话》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的西欧和中国分别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并从经济方面分析成因
(2)有观点认为,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政策都相继没落。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上述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使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5)从以上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变化,你有什么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日本的对外扩张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