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古代世界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夏商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朝统一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朝议制度
焚书坑儒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唐朝的中央集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元朝行省制度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元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明亡清立
秦亡汉立
两汉衰亡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古代赋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
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
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远古时代的商业发展
商代的商业发展
周朝的商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秦朝的商业发展
汉代的商业发展
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宋朝的商业发展
元朝的商业发展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
古代市的变迁
草市和夜市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孔子和孟子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形成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天文 历法成就
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汉字的形成演变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诗经》和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和元曲
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中西方文化交流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史综合
历史纪年方法
古代世界文明
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城邦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
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
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
雅典民主机构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文明交流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近代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葡萄牙 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
荷兰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三角贸易
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比较
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
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
奥斯曼帝国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
欧美代议制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
光荣革命
英国《权利法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
法国大革命
法国《1875年宪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成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
美国南北战争
马克思主义 国际工人运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巴黎公社的成立
巴黎公社的性质
巴黎公社的失败与意义
西方人文精神 近代科技
古希腊哲学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经典力学
进化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
中西方人文主义比较
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的评价
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国民大革命
国共的十年对峙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
红军长征
侵华日军的罪行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近代史综合
近代中国历史人物
近代中国的经济
近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形态
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西方工业化比较
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魏源与《海国图志》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洋务思想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
现代世界
苏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俄国十月革命
苏俄的诞生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苏俄的政治体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现象
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第三产业的兴起
美国的“新经济”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二战后的世界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美国霸权主义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及其影响
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产生原因
欧洲联盟
欧洲一体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作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合作
相对论
量子论
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第一届政协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一国两制构想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新意义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中国和苏联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因素
新时代中国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十年探索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的调整
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左倾思想
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及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政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交通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通讯工具的进步
通讯事业对生活的影响
现代报刊业走向繁荣
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网络媒介的优势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
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学艺术和理论成果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苏联文学
亚非拉美文学
新古典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美术
现实主义美术
印象画派
现代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
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背景
梭伦改革的措施
梭伦改革的特点
梭伦改革的结果和影响
梭伦改革的评价
商鞍 孝文帝 王安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
商鞅变法的原因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作用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宗教改革 阿里改革
世界三大宗教
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欧洲宗教改革的表现
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阿里改革的背景
阿里改革的内容
阿里改革的后果
俄国 日本 中国
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明治维新的背景
明治维新的内容
明治维新的性质
明治维新的评价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日本和英国的工业化
日本的经济发展
日本的对外扩张
戊戌变法的背景
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意义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忽必烈改制
张居正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选考二 民主思想与实践
欧美民主思想与文献
“君权神圣”思想
“君权神授”思想
斯宾诺莎的思想主张
洛克的思想主张
卢梭的思想主张
美国《独立宣言》
法国《人权宣言》
英国和法国民主历程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权利请愿书》
《大抗议书》
英国内战
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
中国民主思想与历程
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
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中体西用”思想
严复的民主思想
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维护共和的斗争
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
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近代欧洲工人民主斗争
英国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
第二国际
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上的创举
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美国参加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凡尔赛体系
国际联盟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非战公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西班牙内战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慕尼黑阴谋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协定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德国入侵波兰
法国的沦陷
不列颠之战
北非战争
苏德战争
太平洋战争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莫斯科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中途岛战役
阿拉曼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瓜岛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诺曼底登陆
雅尔塔会议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冷战与和平 局部战争
雅尔塔体系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美苏冷战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世界反战和平运动
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美苏争霸
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
冷战结束
联合国的成立
朝鲜战争
印度支那问题
越南战争
中东问题
中东和平之路
巴以分治
巴勒斯坦战争
苏伊士运河战争
印巴分立
三次印巴战争
两伊战争
地区冲突的原因和教训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人口的迁徙与融入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政治家和先哲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暴政
秦始皇的评价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唐太宗的评价
康熙帝的历史功绩
康熙帝的评价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的影响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贡献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的贡献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克伦威尔的评价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华盛顿在担任总统时期的主要事迹
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
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
拿破仑的评价
亚洲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 科学家
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
评价孙中山
非暴力思想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评价甘地
凯末尔的主要活动
评价凯末尔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
列宁的贡献
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邓小平的历史功绩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詹天佑与中国铁路事业
李四光与中国地质力学
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爱因斯坦对人类和平事业的贡献
选考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学
客观历史与撰写历史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史料的重要作用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人类起源
克里特岛的传说
米诺斯宫殿遗址
克里特文明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文化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文化
玛雅文明
穆塔帕王国
大津巴布韦遗址
大津巴布韦文明
选考六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古埃及的文化遗产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古罗马的历史遗产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历史文化常识

(15分)1861年改革保留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农村中村社对农民的控制依然严密。1905年革命后,俄国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日益强烈,农民暴动不断。为此,俄国首相斯托雷平(1906 -1911年在任)制定了新的土地政策。
1906年11月22日,俄国颁布法令,准许农民退出村社。每个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村社拨给退社农民的土地必须在一个地段内,使之可以成为独立田庄或独家农场。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为其购买土地和建立农场之用。但条件是不准许没收贵族庄园……
1906-1915年,有200余万户农民退出村社。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前夕俄国社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中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内容,此次改革是什么性质?主要保护了哪些阶层的既得利益?简要阐述斯托雷平改革的影响。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百度百科
材料二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1860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
(2)材料二康有为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3)材料三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材料四俄罗斯改革的特殊性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来源:2015年期中备考总动员高二历史模拟基础】2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请回答下列有关农民的三个问题:
(1)19世纪中后期的东西方都面临着社会重大变革,简述这一时期英国、俄国和中国农村的农民所处的境况。
(2)简要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苏联政府对农民政策的异同。
(3)2005年12月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在香港召开时,接近一百个南韩农民代表纷纷纵身跃入维多利亚港,他们穿着橘色救生衣,拿着旗帜在水中来回游动,并挥拳叫嚷。一名男子喊道:“WTO逼我们去死!”。对此,你如何理解?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较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运动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强大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
——《人民的英国史》
材料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1850年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2)材料二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南确山县第二高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习惯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因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日本政治史》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
材料四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
——汤重南等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中期俄国实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经济上、文化上日本明治维新“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的措施。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历史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材料二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了农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场改革并没有触及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摘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请回答:
(1)阿里改革的主要目是什么? 据材料一说明这次改革使“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为什么说改革牺牲了农民利益? 这对俄国的现代化有何影响?
(3)两次改革共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来源:2015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3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沙皇政府终于在1861年开始了国家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但是,沙皇政府明显地将改革作为摆脱统治危机、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而不是主动地体察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赴势。
——张建华《改革与革命:俄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结合史实,说明俄国是“在1861年开始了国家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
(2)相比于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如何“主动地体察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来源:2014届山东济南市高三二模(5月)文综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10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他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一一丹尼斯•舍曼等著《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从材料看,对“解放宣言”有哪两种态度?为什么会这样? (6分)
(2)“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他媲美”。对于这种赞誉,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4分)

来源:2015届山东淄博高三5月段考(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材料二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
——摘自《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永远地解放了人民”的举措。据材料二概括法令实施后所带来的变化。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两次改革的不同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两次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来源:2014届福建三明市普通高中高三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农民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l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1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
——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
(1)有人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并分析其对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来源:2015届山东临沂市高三教学质检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依附于主人的农奴。与1848年前东欧中部的情况相比,俄国的农奴身份更加具有法律义务。它类似美洲的奴隶制,因为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另一些可能会被他们的主人弄到工厂或矿上做工,或是为了诸如此类的目的租于他人。再有就是比较独立、像手艺人或技工那样工作的人,他们流动于城市之间或是在城里居住,但是他们必须从进项中提交一定费用给地主,或者在地主要求时回去。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贵族们在村子里还成立一种个人的地方政府。和美国南方一样,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因而农奴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取决于主人的个人品格和经济状况。
材料二 1861年,俄国颁布了《解放法令》。之后,一位热心的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改革前农奴、地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上述官员谈话内容的理解。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很多钱,它需要修理,而农民一文钱也不需要花费。”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列是不同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洋务运动)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岳麓书社2004年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中包括:“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上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各体现了哪两种史观?请运用这两种史观简要评价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来源:2015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9日)》
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弊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高中历史农奴制改革的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