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某大臣上书曰:“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皇帝命其进行变法,这次变法的背景不包括 (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B.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
C.冗官、冗兵、冗费 |
D.辽和金的威胁 |
北宋立国以来,主要是依赖江南的财富力量,下图所示是太湖圩田,这一成就的出现主要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措施是 ( )
今日的太湖圩田
A.方田均税法 | B.青苗法 |
C.农田水利法 | D.免役法 |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对王安石的这首诗,理解准确的是
A.过分夸张,与实际效果完全不同 |
B.真实描写,歌颂改革成果 |
C.描绘了唐朝的盛世景象,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理想 |
D.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成效 |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的范仲淹,为了革除北宋时弊,主张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
A.整顿吏治 | B.轻徭薄赋 | C.精简军队 | D.限制“恩荫” |
熙宁四年(109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回答:“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段君臣对话说明北宋中期社会改革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A.皇权受制于士大夫 | B.士大夫反对任何变革 |
C.改革损害官僚集团利益 | D.改革未能兼顾国家与百姓 |
下列对王安石变法教育方面的变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
B.太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 |
C.学校教育成为变法的推动因素 |
D.废除了科举考试的制度 |
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①北宋统治黑暗腐朽 ②财政危机的困扰 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④阶级矛盾的突出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③④ | D.②④ |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