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祐二年(1050年),两浙路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杭州太守范仲淹采取了“饥岁工价至贱,可兴土木之役,……”的措施。其主张是 ( )
A.发动战争,转移矛盾 | B.巧立名目,增加徭役 |
C.兴建工程,以工代赈 | D.降低工价,开仓救济 |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
王安石变法力图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北宋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 B.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的矛盾 |
C.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 |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上述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A.青苗法 | B.募役法 | C.市易法 | D.方田均税法 |
王安石指出;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可见保甲法推行的直接目的在于
①维持地方治安 ②加强中央集权 ③提高军队战斗力 ④节省军费开支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 |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
C.支持变法的皇帝过世,他们失去了支持 | D.保守派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以下各项变法措施反映了这一思想的是 ( )
A.保甲法 | B.保马法 | C.青苗法 | D.将兵法 |
北宋立国以来,主要是依赖江南的财富力量,下图所示是太湖圩田,这一成就的出现主要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措施是 ( )
今日的太湖圩田
A.方田均税法 | B.青苗法 |
C.农田水利法 | D.免役法 |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对王安石的这首诗,理解准确的是
A.过分夸张,与实际效果完全不同 |
B.真实描写,歌颂改革成果 |
C.描绘了唐朝的盛世景象,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理想 |
D.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成效 |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的范仲淹,为了革除北宋时弊,主张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
A.整顿吏治 | B.轻徭薄赋 | C.精简军队 | D.限制“恩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