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因天地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摘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王安石认为,要解决兵多而弱、财富而贫这两大严重问题,必须变法革新。王安石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国方略和改革措施,于公元1059年以《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进献朝廷。他指出当时存在的问题是内治不清,外困夷狄,财力困穷,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思想禁锢,人才缺乏;制禄太薄,不足以养,迫使官员廉耻日毁,贪污盛行;再加上风俗大坏,以奢为荣,以俭为耻,又不得理财之道。针对这些问题,王安石提出了开源与开放的理财之道,择将治军的强兵之方,制定以先王之道取代陈腐的儒术、专以经术取士的科举改革、实施青苗法的经济改革等一整套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用现在的话来说,既深思熟虑地进行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全面推进改革。
——李锡炎《解读王安石变法:摸石头过河,全面推进》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的理财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 “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收益——就近与低价,这就叫“徙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其烦。”
——《续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
(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经济工作的建议。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 B.均输法 |
C.免役法 | D.市易法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馀粮。至是条例司言:“……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倒,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
——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海防吃紧,需饷浩繁……伏查近年以来,帑藏偶有不敷.往往息借洋款,多论镑价(借款以英镑作单位,折算成银两数,在还款时仍以英磅数为准),所耗实多。因思中华之大,富商巨贾,岂无急公慕义之人,若以息借洋款之法,施诸中国商人,但使诚信克孚,自亦乐于从事。……饬谕各省督抚,遍谕官绅商民人等,如有凑集资本,情愿借给官用者,准赴藩司关道衙门呈明,照臣衙门办法,议定行息,填给印票。其票以一百两为一张,钤用藩司关道印信,填明归还本利限期,准予地丁关税项下照数按期归还,不得丝毫挂欠。
——《户部酌拟息借商款章程折》(光绪二十年甲午八月初九)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青苗钱”与“息借商款”措施不同的社会背景分别是什么?(8分)1
(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青苗钱”与“息借商款”本质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其历史作用。(7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材料一 “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王安石洞察时艰、思多虑深,以振国安民为己任实施改革。目的是为国家增加资财,方法是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来涵养税源,或节省财政开支。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公平税负、向普遍纳税的方向努力。单从技术层面上看,王安石这些政策设计是合理的。但它既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大调整,推行中便迭遭阻碍。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直至人亡政息。
材料二 小威廉·皮特,英国首相(任期1784—1801,1804—1806),托利党党魁,首任相时年24岁。美国革命带来的沉重财政负担加上自身财政混乱和浪费,政府信誉极低,内阁不受信任。小皮特迎着困难,进行大刀阔斧的财政税制改革。在税收领域,他有两大贡献:一是系统调整了陈旧的关税壁垒;一是引进了所得税的概念并加以实施。小皮特是坚信亚当·斯密理论的第一位英国政治家,他认为高筑的关税壁垒不利于经济发展,于是他摒弃陈旧复杂的关税,代之以单一征税制,即对一种商品只征收一种税。关税混乱现象得到了整治,走私活动大大减少,国家岁入明显增加。在降低关税的同时,小皮特也广辟财源,增设了一些必要的新税。1792年他宣称征收到100万英镑的新税税款,使该年的总税额比1783年增加了47%。由于18世纪后半叶经济的快速增长,贫富分化日趋严重,有针对性地收取累进的所得税显然十分必要。1798-1799年间,小皮特成功实施了所得税。今天,累进所得税已成为发达国家最主要的税种。
——《税制改革的两位名相——兼论中英传统税收文化差异》
(1)结合所学,将材料一提到的王安石变法中的“转移支付来涵养税源”,“节省财政开支”,“公平税负、普遍纳税”的对应措施各举一例。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英两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改革成败的关系。
(3)结合所学,从国家政治体制的角度分析小威廉·皮特易获得成功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读书人: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
材料二 现代学者:王安石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通过这一次强化专制集权,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材料中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批评的出发点和实质有什么不同?
(2)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 B.均输法 | C.免役法 | D.市易法 |
材料一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因天地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摘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王安石认为,要解决兵多而弱、财富而贫这两大严重问题,必须变法革新。王安石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国方略和改革措施,于公元1059年以《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进献朝廷。他指出当时存在的问题是内治不清,外困夷狄,财力困穷,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思想禁锢,人才缺乏;制禄太薄,不足以养,迫使官员廉耻日毁,贪污盛行;再加上风俗大坏,以奢为荣,以俭为耻,又不得理财之道。针对这些问题,王安石提出了开源与开放的理财之道,择将治军的强兵之方,制定以先王之道取代陈腐的儒术、专以经术取士的科举改革、实施青苗法的经济改革等一整套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用现在的话来说,既深思熟虑地进行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全面推进改革。
——李锡炎《解读王安石变法:摸石头过河,全面推进》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的理财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特点。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据材料一、二,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 B.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 D.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言:“方今国用不足,灭害荐臻,节省冗费,当自贵近为始。”……(王)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光曰:“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二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
——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材料三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一个小的县城积累之钱米也不少于二十万,各路所积存的钱谷足可支用二十年不匮,《宋史·安焘传》说:当时京城内外府库“无不充衍”。这应该是王安石变法由于鲜明的“理财”观及比较适合当时社会生产情况的“理财”措施而带来的“富国”效果。
——吴玉清《论王安石变法的理财观》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的主要观点。他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认为理财的重要保障是什么?并指出“有财而莫理”的危害。
(3)结合所学,列举王安石变法中“理财”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三概括其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