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 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
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 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 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体现了这一点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孝文帝改革 ③明治维新 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
A.均田制 | B.三长制 | C.租调制 | D.汉化政策 |
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 B.农业化过程 |
C.工业化过程 | D.汉化过程 |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
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 B.移风易俗 |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 D.迁都洛阳 |
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他主要说明的是
A.汉族非常颓废,要学习少数民族的“野蛮精悍”,才能“扩大恢张” |
B.唐朝建立者李渊父子实际上是少数民族后裔,具有大胆开创精神 |
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
D.汉族在历史上应该不断融入少数民族血统,才能够走向辉煌鼎盛 |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
①迁都洛阳
②实行宗主督护制
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④改汉姓
A.①②④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③④ |
下列对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打击了贪官污吏 |
B.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
C.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 |
D.三长直属于中央 |
某班同学学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他们拟定的部分研究型题目。其中不正确的是
A.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
B.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
C.孝文帝——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基础 |
D.王安石变法—— 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
见下表,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 |
拓拔 |
拔拔 |
丘穆陵 |
步六孤 |
贺赖 |
独孤 |
汉姓 |
元 |
长孙 |
穆 |
陆 |
贺 |
刘 |
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陋习
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
A.商鞅变法 | B.王安石变法 | C.孝文帝改革 | D.张居正改革 |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
北魏孝文帝主动实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