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C.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朝某将领出使北方,目睹洛阳风貌后感叹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该材料直接说明了

A.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必要的
C.北方社会局势非常稳定 D.洛阳城的繁华、富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我国北方处于分裂状态
C.北魏统治范围民族种类众多 D.我国处于大分裂状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改革。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2)从内容看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
(3)在改革中都遇到了很大阻力,各自的反对势力是哪些?
(4)从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统一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C.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D.恢复和发展经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采取的一些措施包含了封建化的色彩,具体表现在
①继续坚持武力征服   ②提倡农耕,发展农业生产
③任用汉人汉制       ④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材料五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一一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材料一至材料四中的哪些材料? (2分)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4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2分)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2分)
(3)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农业生产日益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 B.吏治的改善 C.赋税的调整 D.迁都洛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的是

A.恢复北方农民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的统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商鞅舌战图                      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材料五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你认为可能有哪些派别?他们各自有何主张?图1图2的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主要相似之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珪 B.冯太后 C.道武帝 D.拓跋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