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上海发现在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某同学想考证画像的真伪,从下列四个方面来看,最关键的应该是
A.确认画像的创作时间 | B.测量画像的尺寸大小 |
C.确定画像人物的年龄 | D.观察画像色彩的浓淡 |
“(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
歌谣:“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描述的是
( )。
A.西汉时期的丝织业 | B.北宋时期的丝织业 |
C.元代的棉纺织业 | 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
《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世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
下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 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 )。
A.官营手工业 | B.民营手工业 | C.家庭手工业 | D.瓷器工场 |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 | B.商周——漆器 | C.商周——青铜器 | D.商周——玉器 |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它们铸造于( )。
A.原始社会 | B.商周时期 | C.秦汉时期 | D.隋唐时期 |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
钧窑瓷器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该瓷窑最有可能属于( )
A.民营手工业 | B.家庭手工业 |
C.官营手工业 | D.工场手工业 |
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举措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闭关锁国 | B.官营专卖 | C.市坊制度 | D.朝贡贸易 |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至明清时期,“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导致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市场上出现严重“粮荒”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人口的持续增加 |
B.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 |
C.京杭大运河运输功能的丧失 |
D.太平天国运动对农业的破坏 |
《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 ,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反映了当时楚国
A.水利事业发达 | B.青铜铸造业发达 | C.铁器应用于军事 | D.铁农具普遍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