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人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 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 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
下图引自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九》。与右图相关的历史解释表述正确的是
A.黄道婆是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
B.棉纺织品产量增多,丝织品产量减少 |
C.棉纺织技术推广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 |
D.王祯的《农书》首倡推广棉纺织技术 |
《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世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
江南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与下图四处地址有关的对应说法正确的( )
A.A处文化遗存证明已经出现人工育蚕技术 |
B.唐代B处盛产白瓷,制作精美 |
C.陈启源海外归来在C处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
D.荣氏兄弟在D处创办了保兴面粉厂 |
“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诗句中这些纺织产品的主要用途是( )
A.对外出售 | B.自我消费 |
C.交纳赋税 | D.捐赠礼品 |
《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一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
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
C.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
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
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
A.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
B.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
C.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
D.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
C.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
D.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
秦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且几乎无一雷同,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反映当时
A.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上的体现 | B.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 |
C.工匠制造技艺高超、产品精美 | D.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产业 |
《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
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 | B.齐国手工业发达 |
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 | D.农业的精耕细作 |
《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反映当时楚国( )
A.水利事业较发达 | B.青铜铸造业发达 |
C.铁器应用于军事 | D.铁农具普遍使用 |
某同学暑期到一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下列文物,其中一定为赝品的是( )
①夏朝的瓷器 ②商朝的青铜农具 ③唐朝的秘色瓷 ④北朝的青花瓷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有一把剑,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中国迄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
A.夏朝 | B.商朝 |
C.春秋 | D.战国 |
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房工作减,比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中反映的情况有( )
①工匠技术水平②出现劳务市场 ③存在失业现象 ④实行计日工资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