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为半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其原因在于
A.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 B.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 |
C.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 | D.宗教矛盾阻断东西方经济交流 |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北师大黄安年教授认为:“本世纪(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罗斯福和邓小平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B.消除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 |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D.保障了原有的社会制度 |
2008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对中外记者说:“我现在所忧虑的是,美元不断贬值,何时能够见底?美国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它的经济走势会走到什么地步?”美元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世界中心货币的地位,其最早体现在
A.布雷顿森林体系中 | B.关贸总协定中 | C.北美自由贸易区中 | D.《北大西洋公约》中 |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 | B.③①② | C.①③② | D.②①③ |
右下方是一张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脱盲证。毛泽东题词“为消灭文盲而斗争”,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依据图片信息判断,此证件应出自
A.土地革命时期 |
B.抗战时期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改革开放时期 |
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眉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主要表现在: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席位的合法权利 | 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
C.美、日等国保留台北席位提案被废置 | D.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方案被否决 |
1979年,全国人大宣布的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表现在①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②美国断绝与台湾外交关系,遏制了台独势力③两岸相互投资设厂④台湾当局对“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根本依据是:
A.民主党派帮助过共产党 | B.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
C.共产党信任民主党派 | D.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 |
在国际关系上“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哪一个国家在大战爆发前后的立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观点
A.法国 | B.奥匈帝国 | C.德国 | D.意大利 |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B.提出杜鲁门主义 |
C.实施马歇尔计划 | D.在西德进行货币改革 |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73年该体系瓦解。该体系从建立到瓦解所体现的本质特征是
A.雅尔塔体系从建立到崩溃 | B.世界金融秩序从稳定走向混乱 |
C.美国经济实力由盛到衰 | 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繁荣走向“滞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