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
A.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 B.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图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 B.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C.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外贸大幅度的增长 | D.中美建交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
①“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④②①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③ | D.②①④③ |
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 斯密认为( )
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
B.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 |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D.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材料中“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
A.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
B.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C.有利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
D.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
邓小平说:“如果只讲牺牲精祌,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幵国家、集体和别人,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下列最符合邓小平讲话精神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B.对外开放方针的确定 |
C.“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
D.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 |
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其中年份4最有可能是( )
A.1978年 | B.1985年 | C.1991年 | D.1993年 |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
A.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B.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
C.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D.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 |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 )
A.管理体制的转变 | B.所有制性质的转变 |
C.对外政策的转变 | D.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
“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便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②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④中国已经实现小康社会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
1980年8月,原温州市革命委员会转发了市工商局《关于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整顿、登记、发证工作的报告》的通知。1844位个体户统一领到了营业执照,成为温州乃至全国第一批具有合法身份的个体户。这说明( )
A.温州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开展 |
C.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
D.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占主体地位 |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单位:元),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
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
D.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 |
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
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 |
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 |
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 |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