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 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 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 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下列各项不能准确表述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的是
A.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 |
B.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
C.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倾向严重 |
D.农村土地所有制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
下表数据的变化表明
占工业总产值和比重 年份 |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
集体工业 |
城乡个体工业 |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
1978年 |
77.6% |
22.4% |
|
|
1980年 |
|
|
0.02% |
0.48% |
1998年 |
28.5% |
38.3% |
18.9% |
19.9% |
A.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B.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C.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 D.公有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使之转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
B.新型的农业体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C.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
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 |
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涵义是
A.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
B.改变所有制形式 |
C.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 |
D.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
下列有关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②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③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向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中共十三大 | B.中共十四大 | C.中共十五大 | D.中共十六大 |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 B.土地的用途 | C.土地的所有权 | D.土地的规模 |
图是361度的标志和广告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千年前,宋代开始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指南针和造纸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一百年前,我们一度落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我们再度起飞的关键
④十三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我们再度起飞铺平了道路
A.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该图为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导致后来苏联与中国粮食产量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A.苏联处于寒温带,中国处于亚热带 |
B.苏联农业集体化效率低下,中国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
C.中国与苏联的农业劳动者素质不同 |
D.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苏联 |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目 |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
导致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败一成的关键因素是( )
A.是否坚持土地公有制 | B.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实际状况 |
C.是否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D.是否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 |
列宁领导实行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领导实行改革开放,两者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发展生产力 | B.允许私有制发展 |
C.采用先进科技 | D.活跃市场经济 |
该图是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1987年出版)中对一些国家。198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当时,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预测的依据是
① 革后社会政治局面稳定 ②出台重大经济决策活跃城乡
③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世界 ④突出科技教育兴 国战略地位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