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邓小平年谱》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绝非历史的‘偶然’,更不是某个人的‘臆想’,而是中国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是‘内忧外压’的形势所逼迫出来的。”这里的“绝非偶然”主要是指(  )

A.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 B.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C.实现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 D.打破我国对外完全封闭状况的需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生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下列关于中外历史上涉及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有(    )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1995年,国家启动的“安居工程”   ③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④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国史学家K.波米昂说过的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历史事件中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有①辛亥革命 ②光荣革命 ③工业革命 ④邓小平改革开放            (   )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24亿元猛增到1988年的79 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 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乙:“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就是好地方,报春鼓点先敲响。三年买进三大步,梧桐引来金凤凰。”甲乙比较,乙所描述的景象出现于:

A.三大改造完成后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进程中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材料二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三 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融入世界的脚步不断加快。2000年至2006年中国GDP增长率为8.4%、8.3%、9.1%、10.0%、10.1%、10.4%、10.7%,另据统计,2007年GDP增速11.4%。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 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                                     ——网易财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这一原因给近代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积
极影响?
(3)有人说:中国经济在明清(1840以前)时期落下了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这一顽疾一直影响着近代经济的发展。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这一“毛病”是怎样造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顽疾对近代中国经济造成的主要影响。
(4)根据材料四中2000—2007年中国GDP数据的变化,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考察深圳时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温总理是在强调                      (   )

A.经济特区可以更大胆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B.经济特区是试验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在此实验
C.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D.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应该转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俄(苏联)某段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 446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材料二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39年的87.4%。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是总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的。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共同付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四 中国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978
3645
1132
57.5
67.7
2006
218071
39500
35.8
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俄(苏联)从1913年至1925年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1年至1925年农业生产呈现该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30年代初苏联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学者所持有的观点,并运用有关史实对材料所述“改进和补充”加以说明。
(4)综合前三则材料分析材料四,可以看出美苏的做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口号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有效鼓动方式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下列口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②发展是硬道理
③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④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③④①② D.①④③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构建和谐社会,追求社会公平,是广大劳动者不懈追求的理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请愿人希望贵院注意到千千万万创造财富者的收支和那些相形之下对社会说不上有什么贡献的人所得有天渊之别;统治者穷奢极欲,被统治的人民受苦挨饿。
——1842英国宪章运动至英国议会的第二次请愿书
材料三 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把原来几十个以至上百个贫富不同,条件各异的生产合作社并在一起。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盆富拉平,让穷社共富社的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讲义》
(1)结合历史背景,指出材料一主张的意义和局限性。
(2)据材料二,指出其反映的社会问题,并概括出现在这种社会问题的历史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中人民公社弊端的后果。新时期是如何克服这种弊端的?
(4)综合以上材料,请谈谈你对追求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改革调整的成功范例。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史实回答:
(1)俄国、美国、中国的这三次“改革调整”分别是什么?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中在农业方面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12分)
(3)请你分别总结这三次“改革调整”成功的主要经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邓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制定经济计划始于

A.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罗斯福新政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由江南机器制造局发展而来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不仅是中国市场价值最高的超大型国企之一,而且是在世界造船业中的佼佼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机器制造局是自强运动几个兵工厂中,规模最大、预算最多的一个,除了开设当年投资约25万两的费用之外,其后早期主要经费来自于淮军的军费,后来1867年时曾国藩获得许可从上海海关取得百分之十的关税作为制造局的经费,1869年又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这相当于每年有至少40万两以上的经费。
制造局最高领导人是督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均曾担任,但晚清大多时期是由李鸿章担任,督办以下为行政主管,早期由李鸿章选任冯焌光和沈保靖为行政主管,并由上海道台(1865年时为丁日昌)加以兼督,实际的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则多由西方人负责,例如早期的首席工程师霍斯(T.F.Falls)为美国人。
——《中国工业多个第一的江南制造局--说古论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江南机器制造局的性质,
材料二:没收官僚资本是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建国以后,人民政府迅速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把官僚资本企业比较完整地转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并很快恢复了生产。
——2002年版普高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江南制造局诞生于1865年,在中国近代史上被誉为“中国产业工人的摇篮”。现名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国内外闻名的江南造船厂,1994年,江南造船厂进入全国百家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行列,1996年顺利实现了公司制改造。目前,她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船舶造修企业之一,是国家特大型骨干企业和国家重点军工企业,是首批40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单位之一,全国首批6家技术创新重点单位和16家国外智力引进试点企业之一。
材料四: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2006年,中船工业集团公司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分别达到7.9%、16.9%和11.5%,在世界造船集团中的排名仅次于韩国现代集团,均位居世界第二。
除了三大造船指标外,中船集团公司在最能反映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盈利能力的销售利润率这一指标上,更是达到了10.93%,不仅比2004年的1.15%和2005年的3.25%有了大幅提升,而且预计超出韩国现代集团近4个百分点,位居世界造船集团之首。
据统计,2006年,韩国现代集团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分别为1230.1万载重吨、2652.3万载重吨、5053.5万载重吨,均位居世界造船集团第一;而中船集团公司分别为602万载重吨、2270万载重吨、3330万载重吨,均位居世界第二,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分别比韩国现代集团少8.2、2.8和5.9个百分点。
——《历史铸就的辉煌——寻访江南制造局的成长历程》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反应了中船工业集团公司发展的历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船集团公司发展的历程。
(3)分析中船工业集团公司取得材料四所述成就的主要原因 。( 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关键因素是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农民的思想觉悟 D.国际国内形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5年中央下发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在下列中共的农业政策中,最能充分体现“放活”原则的是

A.农业合作社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