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以下宣言、口号、诗句,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②“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A.③②①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冲击-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刺激-机遇-进步”的关系。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是(  )

 
外部的冲击
中国的回应
A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提出农民的理想追求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
甲午中日战争
知识界与民众展开救亡图存斗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一葛兆先《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漫画的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注:图片为一个渔夫在钓鱼,上面一把剪刀要剪掉鱼竿的钓线。剪刀上的字为“欧洲的干预”。鱼竿钓上来的鱼身上写着“辽东”。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二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谁?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2)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3)“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 “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

A.三元里抗英中 B.黄海海战中
C.威海卫战役中 D.反割台斗争中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国
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
日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


1900—1901年
英国德国
等八国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 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材料四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请回答:
(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材料二中的邓世昌壮烈殉国于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
(2)材料三中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变爆发之后?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要求学生为下图的漫画写一句主题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洋人的朝廷 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C.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D.相互提携共同奋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义和团运动中出现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

A.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列强为议和大纲激烈讨论之际,在京议和大臣实际上被完全排除在外。李鸿章抱怨说:‘此次办理和议,事极艰窘……(各使)自行商议极其秘密,无从揣测,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据此判断,与该次议和直接相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 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鸿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 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三 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
数额(千两)
岁入
数额(千两)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
30000
田税
26500
陆军
30000
各省杂税
1600
海军
5000
各省杂项收入
1000
宫廷花费
1100
盐税盐厘
13500
海关经费
3600
厘金
16000
出使经费
1000
常关税
2700
河道经费
940
海关税(一般货物)
17000
铁路
800
……
债款开支
24000
……
总计
101120
总计
88200

注:“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 “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1)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
(2)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中日邦交正常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