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 ②“侵略——革命”模式 ③“早期启蒙”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 |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 B.英法火烧圆明园 |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联合清政府镇压义和团 |
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些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以下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
A.资政新篇 | B.扶清灭洋 |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抗日战争 |
1895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的爱国行动可能是参加哪支部队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A.左宝贵的部队 | B.义和团 |
C.丁汝昌的部队 | D.刘永福或徐骧的部队 |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著作《大历史不会萎缩》中谈到:“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次集体亮相”带来的影响是( )
A.八国联军侵占了东方古国的都城 |
B.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 B.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 |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A.清政府已无力反抗外来侵略 |
B.清政府反对李鸿章交战日本的主张 |
C.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
D.实力悬殊导致中国甲午战败 |
下图是1900年法国发行的绘有“联军合力让中国巨人四分五裂”的漫画明信片。在其反映的历史事件之后( )
A.清政府被迫割让大片领土 |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C.中国首次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 D.列强攫取了在华北的驻兵权 |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 B.片面最惠国待遇 |
C.居住及租地权 | D.“门户开放”政策 |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侵略权益,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协定关税 ②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①④③② | B.①②④③ |
C.①④②③ | D.①③②④ |
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一份公告,文中称: “……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该公告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香港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九龙 |
C.甲午战争——台湾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京 |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早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是(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下列各条约内容中,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
A.“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C.“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孙中山认为它是“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锑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应该是孙中山对哪一历史事件的高度评价?
A.三元里人民抗英 | B.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
C.义和团运动 | D.五四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