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各民主党派的许多负责人受到无情批斗。这些现象反映当时( )。
A.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 B.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 |
C.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 |
右图是某年发行的一枚邮票,当时邮电部通知:“决定破例在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另在邮件封面上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期”。这枚邮票最有可能发行于下列哪一时期?
A.延安时期 |
B.过渡时期 |
C.十年探索时期 |
D.十年动乱时期 |
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任命了13位政府领导人。其中,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都是从基层被火速选拔成为副总理的,他们在工作上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这说明
A.中央政府被全面夺权 | B.人大制度基本不能实行 |
C.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 | D.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
图示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知识网络。与之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共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
B.边彊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C.基层民主实行间接选举 |
D.民主与法制渐趋完善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意大利记者奥林艾娜·法拉奇采访中国国家领导人时问道:中国在以后怎样才能避免“文化大革命”式的悲剧再次出现?假设你是国家领导人,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可避免 |
B.坚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就可避免 |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可避免 |
D.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可避免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中学团委举行“光辉历程”党史知识展览,同学们列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成就如下:
①中美建交 ②粉碎“四人帮”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香港回归。
以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 B.②①③④ | C.②①④③ | D.②③①④ |
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里的“制度”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政治协商制度 | D.社会主义制度 |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坚持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 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领导人,但个人的政治命运经历了“三起三落”,“文革”期间曾两度被打倒,其根本原因是( )
A.领导集体内部意见不合 | B.党内“左”倾错误严重 |
C.民主与法制不健全 | D.个人主义盛行 |
下文摘自某书局发行的教科书前言,据此判断该教科书出版时期为( )
二、无产阶级的新教材的编写,是一桩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业,我们正处在摸索和尝试的过程中,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我们殷切地期望各地革命委员会广泛征集革命的学生、革命的教员、革命的工人提出意见和批评。 |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如图所示,该宣传画反映了
A.美苏两极支配着世界各种力量 |
B.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
C.苏联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D.中国外交有重大突破和转机 |
下图为中国某历史时期的教科书配图,下列配图出现并盛行的历史时期是()
A.1949~1956年 | B.1956~1966年 |
C.1966~1976年 | D.1978~1988年 |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C.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D.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