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重庆谈判 | B.西安事变 | C.一二·九运动 | D.北平和谈 |
在某地发现一张短训班结业证,其中称:“兹有本部盟军联络参谋训练班第二期学员×××修业期满,成绩合格,特给此证。……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 月 日。”可见举办该期训练班最有可能是
A.培训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所需人才 |
B.国民党为苏美军队培训军事联络人员 |
C.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培训人才 |
D.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为内战培训军事人员 |
《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 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 B.五四运动时期 |
C.国民革命时期 | D.全面抗战时期 |
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C.揭开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 |
D.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
1949年毛泽东作了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中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描述的是
A.辽沈战役 | B.淮海战役 |
C.平津战役 | D.渡江战役 |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②任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③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④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毛泽东选集》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推进了自己的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材料中的 “历史转折点”是指:
A.内战的爆发 |
B.1947年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
C.政协会议的召开 |
D.三大战役的胜利 |
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的统治宣告结束 | B.美国已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
C.中共及解放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 D.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战胜利 |
北京时间2010年2月11日凌晨,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成功的消息,从万里之外的加拿大温哥华传来,全市各界为之欢腾。为迎接青奥会,某中学同学准备在校园网上创办一个与南京历史相关的图片网站。请你审核下列有关图片的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A.图一: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
B.图二: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
C.图三: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
D.图四: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覆灭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
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是:“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台儿庄、临沂等地……从北面威胁徐州。”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淞沪会战 | B.徐州会战 |
C.淮海战役 | D.渡江战役 |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国民大革命 | B.工农武装割据 | C.新民主主义革命 |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
联新社记者发出的电讯报道说:“美国在华的声誉业已一落千丈,……不单是中国的共产党与自由主义者,即使是一般的银行家和商人,现在也都逐渐感觉到美国对华的两面干涉政策。”这则报道的背景是美国
A.在巴黎和会上不顾中国主权出卖中国利益 |
B.在一战期间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
C.在“九一八事变”后,纵容日本对华侵略 |
D.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 B.平津战役 | C.淮海战役 | D.渡江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