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弹飞如急雨,难阻雄狮路。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这首词描写的应该是( )
A.平津战役 | B.辽沈战役 |
C.渡江战役 | D.淮海战役 |
1927年5月30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关于中国革命的电报中指出:“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是必要的。只应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如果形势需要,暂时可以不没收中地主的土地。”共产国际发出这一指示的目的是要求中国共产党
A.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
B.维持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作 |
C.积聚城市暴动的武装力量 |
D.纠正土地革命中的过激行为 |
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
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④参加重庆谈判,
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
时间 |
主要事迹 |
评价 |
20世纪20年代 |
|
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
20世纪30年代 |
|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扭转了时局 |
20世纪40年代 |
|
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 |
20世纪50年代 |
|
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贡献 |
A. 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④③①② D.③②①④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歌的历史史实应该是( )
A.重庆谈判 | B.西安事变 |
C.政协会议召开 | D.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
C.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
D.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
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 ,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
A.粉碎重点进攻 | B.发动三大战役 |
C.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口号,这些口号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的进程。下列口号中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时候提出的是 (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 B.“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C.“将革命进行到底” |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基本一致 |
D.革命对象和革命领导基本一致 |
电视台曾经采访了山东莱东县农民唐和恩老人,在他使用过的一节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包括了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的有关城镇和村庄的地名。从以上路线可知,老人家参加的是( )
A.平津战役 | B.辽沈战役 |
C.渡江战役 | D.淮海战役 |
下表是摘录于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A.北伐先遣战江南 | B.三次反“围剿” |
C.千里跃进大别山 | D.挥师过长江 |
下列诗词描绘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是( )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 |
B.“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D.“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
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它标志着( )
A.第三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
B.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
C.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 |
D.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
1949年3月,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宣布,党的工作中心必须要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其历史背景是( )。
A.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全中国 |
B.国民党政权统治被推翻 |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
D.党中央迁到北京正式执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