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能集中在
A.《千年巨变》 | B.《峥嵘岁月》 | C.《中国新生》 | D.《伟大转折》 |
某人要写一本历史书,第一章为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二章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三章为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四章为抗日战争,第五章为人民解放战争。下图应出现在
A.第一章 | B.第二章 | C.第四章 | D.第五章 |
观察下表,导致1946—1947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军队年份 |
共产党军队 |
国民党军队 |
1946 |
127万 |
430万 |
1947 |
195万 |
370万 |
A.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
B.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
C.中共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
D.中共打败国民党的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方针政策,这是中共能够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下列各项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①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
②1935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和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
③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的决定
④1956年中共八大决定党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联新社记者发出的电讯报道说:“美国在华的声誉业已一落千丈,……不单是中国的共产党与自由主义者,即使是一般的银行家和商人,现在也都逐渐感觉到美国对华的两面干涉政策。”这则报道的背景是美国
A.在巴黎和会上不顾中国主权出卖中国利益 |
B.在一战期间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
C.在“九一八事变”后,纵容日本对华侵略 |
D.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
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 | 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 |
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 | 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 |
下图是一次战役的形势图,下列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A.国民革命运动中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 B.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 D.战略决战中的淮海战役全面展开 |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大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歌的历史史实是( )
A.西安事变 | B.重庆谈判 |
C.政协会议召开 | D.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
1946年,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
A.重庆谈判国共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 |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
C.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
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在给美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这一史料表明,美国
A.对中国抗日战争持观望态度 | B.对武汉会战结果的不满 |
C.对共产党的肯定 | D.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 |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研读右图,此图反映的军事行动是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
B.表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
C.主要为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
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 )
A.进行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
B.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
C.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 |
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
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团的导游,你把下列旅游景点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一下介绍给你的游客①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②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③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④鞍山钢铁集团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③④ | C.②①④③ | D.③①②④ |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A.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C.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 D.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