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断,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维基百科》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分别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门下,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板位,流外考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结合明清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材料二、三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2)以上诗句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两次分离的历史史实,请问其原因各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所以,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3)材料三中说的“三方面”是哪三方面?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一个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
材料四 关于台湾问题,胡锦涛指出,当前台海局势仍十分复杂敏感。“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是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是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胁。反对“台独”、遏制“台独”势力的冒险活动,符合中美双方和亚太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
-----2004年10月25日胡锦涛会见美国国务卿鲍威尔
(4)请根据材料四指出目前两岸统一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各有哪些新的变化?分别有何影响?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三: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材料四:“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
(4)材料四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面对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万众一心、切实行动,建立起的战线名称是什么?
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图1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图3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
材料二:
(图4)文字:国王仍然是国家的主人, (图 5 )
但是已经不理国家大事了。
(2)图4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图5体现了最重要原则是什么?目前世界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都贯彻中央集权原则,但为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导致专制又采取了一些分权的措施。以图示5这个国家的政体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它是如何贯彻中央集权原则,又避免了专制的?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4分)
(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6分)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历史的矛盾与悖论(相互矛盾的结论)
问题:
(1)图中“某朝”是指哪个朝代?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2)历史往往充满矛盾和悖论。请以该朝的历史为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 “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材料二 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美国对行政效能的监察,虽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但是在实践中却称得上是“多管齐下”,政府绩效法案制度、行政公开制度、预算监督制度、道德规范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体系。
——摘编自《西方行政监察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的监察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监察“独立”而又未“独裁”?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是古今中外政治体制的常见现象,但其出发点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朝代的政制?分析图二,联系所学知识说明,相权是如何被分割的?
(2) 图三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三权”是怎样分配的?图三与图二的体制设计,其目的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3)你认为图四、图五呈现的是近代哪两个国家的政制?结合图示,概括指出这两个国家政制的异同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的。秦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的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秦朝中央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各自的职能是什么?
(2)有人说,唐初政治是“皇权下的民主”,请从唐朝中央官制的变化角度分析此观点出现的原因。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个矛盾,这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元与明两个朝代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
把课本中的文字知识用图表、材料等多种方式呈现,是一项重要的历史学习技能。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并回答问题。
(1)图一至图三所示中央机构分别确立于哪个朝代?从图一至图二,“相”的权力有什么变化?至图三所处朝代,“相”的命运又如何?
(2)从图一至图三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趋势?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
汉朝 |
唐朝 |
两宋 |
路线 |
从今天广东东南亚和南南亚。 |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
管理 |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 |
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
货物 |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
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
根据材料,提取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
政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选官制度变革对政治建设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袭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魏源《魏源集》
(1)分析材料一中宋、明“尽变其辙”的含义及其意义。
材料二 这个制度(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材料三 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科举制)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钱穆《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
(2)科举制废除的动因是什么?试结合材料二、三谈谈科举制的废除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政治制度的建设有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