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地理志一》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从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A.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C.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 D.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 |
《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 |
B.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
C.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 |
D.梁王和城阳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 |
C.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
下面图表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
全国人口(丁) |
官员 |
官民之比 |
西汉 |
5959万 |
7500人 |
1:7945 |
唐高宗时 |
5238万 |
13465人 |
1:3927 |
元成宗时 |
5816万 |
22500人 |
l:2613 |
清康熙时 |
2459万 |
27000人 |
l:911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全国总人口的逐渐增长
C.科举取士的比例大大提高
D.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强化
元代中央“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宣政诸院许自言所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元代时
A.中书省的权力比较集中 |
B.中书省兼掌军事、民族、监察等事务 |
C.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
D.行省制维持了元朝的稳定 |
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
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该制度是
A.三省制 | B.科举制 |
C.行省制 | D.内阁制 |
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
B.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 |
C.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
D.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 |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
B. |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
C. |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
D. |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
A. | 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
B. | 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
C. |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
D. |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赐丞相座。宋朝时期,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这实质上表明了(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 B.专制主义的加强 |
C.行政效率的提高 | D.选官制度的成熟 |
某朝代中央政府在全国划分了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朝代是
A.秦代 | B.汉代 |
C.唐代 | D.元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