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 )
A.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 B.其最高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
C.都有严密的监察体系 | D.都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 |
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
A.设“中朝” | B.置枢密院 |
C.置刺史 | D.设内阁 |
下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汉代丝织“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汉代对河西走廊地区实行行政管辖
②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
③汉代丝绸之路商业繁荣
④汉代公文均用楷书书写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② |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 |
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
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
唐太宗说过“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出(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 B.农业为本的思想 |
C.君治为本的思想 | D.心存百姓的思想 |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的是( )
A.宗法分封制 | B.王位世袭制 |
C.郡县制 | D.中央集权制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中涉及到的选官制度分别是( )
A.世官制和科举制 | B.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
C.察举制和科举制 | D.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制 |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
鉴于天然气供求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发改委要求把确保居民生活用气放在第一位。如果在唐代,此项工作最终由哪个部门来落实( )
A.工部 | B.吏部 | C.礼部 | D.户部 |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
两宋 |
明清 |
比例 |
51%以上的进士 |
43%的进士 |
任官前出身 |
平民 |
贫寒家庭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
《新唐书·百官制》: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据此判断,吏部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起草政令 | B.审核政令 | C.掌管文教 | D.选拔官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