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
A.汉代中外朝制度 | B.隋唐三省六部制 |
C.魏晋九品中正制 | D.宋代设参知政事 |
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
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
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 )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
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 |
D.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
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主要表现在( )
①以州为监察区 ②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③起用布衣为相 ④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
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
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A.宗族观念浓厚 | B.重文轻武传统 |
C.理学备受推崇 | D.选官注重才貌 |
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 B.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 |
C.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 | D.三省六部体制名存实亡 |
2004 年1 月,湖南长沙走马楼发现1 万余枚汉代的简牍。“经初步考证,这些简牍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其性质大部分属于司法文书,涉及到汉代的诉讼制度、法制改革、统计制度、交通邮驿制度及汉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 由以上材料可以推断
① 简牍文字应是使用楷书书写 ② 汉武帝时期湖南仍存在封国
③ 考古资料可弥补史籍的不足 ④ 完整的司法制度形成于汉朝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 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举措
A.导致了七国之乱 | B.形成郡国并行制度 |
C.消弱了王国势力 | D.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
《日知录》中载:“汉时赃罪被劾,或死狱中,或道自杀。唐时赃吏,多于庙堂决杀,其特宥者乃长流岭南。……宋初郡县吏,承五季之习,赎货厉民,故尤严贪墨之罪。……元史至元十九年敕中官吏,赃罪轻者决杖,重者处死。” 中国古代对赃官严惩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维护法律体系的尊严 | B.维护和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
C.加强官僚队伍的建设 | D.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 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
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 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
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官僚的选拔和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两大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在制度方面有重大突破的朝代是
A.元朝 | B.隋朝 | C.唐朝 | D.宋朝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社会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历朝采取的措施有
①秦代设郡县 ②唐代“三省”的设置 ③元代推行行省制 ④明代设内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下表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
|
黄河流域 |
长江流域 |
珠江流域 |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 |
75.5% |
22.9% |
1.6% |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0年) |
61.4% |
35.8% |
2.8% |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 |
34.8% |
58.4% |
6.8% |
依据上表分析下列论述与表格现象相关的是( )
①“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②“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至于宋代壮者已老,而稚者已壮矣”;
③(唐)“赋出于天下,江南居什九”;
④(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