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到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 | B.汉文帝 |
C.汉景帝 | D.汉武帝 |
阅读中国某时期的一幅历史地图。与此图所反映的历史现实相符的是()
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
B.汉初采取了郡县制与封国制 |
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 |
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 |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
下列地区在历史上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①新疆 ②西藏 ③广东 ④黑龙江
A.①②③④ | B.③①④② | C.①③②④ | D.③④①② |
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含义是:
A.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 | B.汉藏两族的融合进程大大加快 |
C.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军事同盟 | D.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 |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 )
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 B.刺史权力的扩大 |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 D.尚书台权力的加强 |
唐朝有人评价科举制度“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主要是指科举制度
A.加强了思想控制 | B.选拔了大量人才 |
C.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 | D.阻碍了学术进步 |
《元史》载:“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改变了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 B.行省设丞相,拥有行政大权 |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 D.官职有明确分工并相互协调 |
唐太宗时期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水陆交通发达 |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C.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 D.海外各国向往中国 |
唐政府推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外商可以在中国长期居住 | B.外商可以与中国人通婚 |
C.外商触犯中国法律可免于处罚 | D.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做官 |
西汉察举制和秦朝郡县制的相同点是
A.都是较为完备的地方行政机构 |
B.品德优良均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 |
C.官吏的任免权都在皇帝手中 |
D.都是自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的政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