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表明元朝的行省( )
①仅是地方行政机构,只有行政权②是中央派驻地方,管理地方的机构,具有多种权力
③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一种形式 ④行省权力很大,代表中央行使权力
A.②④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这段话意在宣扬( )
A.科举制度 | B.文官制度 | C.行省制度 | D.内阁制度 |
元和年间(806年-820年)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给事中的意见被皇帝采纳。这表明( )
A.给事中为中书省属官,有起草诏令的权力 |
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 |
C.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封驳审议的权力 |
D.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行政决策权 |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所说的“中间路线”是指 ( )
A.郡国并行制度 | B.中朝制度 | C.刺史制度 | D.察举制度 |
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 B.郡守 | C.州牧 | D.刺史 |
“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甘肃固原东南)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这是指与北宋并立的哪一个政权
A.辽 | B.西夏 | C.金 | D.大理 |
北宋初年和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分别是
A.中书省、中书省 | B.中书门下、中书省 |
C.尚书省、中书省 | D.门下省、中书省 |
宋太祖削夺地方兵权、财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其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 B.减轻地方财政开支 |
C.减轻地方军费开支 |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
D.利用山川走势制约地方势力 |
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位读书人决定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有人给他提供如下建议:①进士科录取率较低,但只要背熟四书五经就有希望录取;②如果武艺超群,通晓兵法可以报考武举科。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A.①说法正确,②说法不正确 | B.①说法不正确,②说法正确 |
C.①②说法都正确 | D.①②说法都不正确 |
比较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后者的最大进步在于
A.更加注重官员的道德品质 | B.更加注重人才在地方的声望 |
C.中央政府参与到选官过程中 | D.突破官僚世家对选官的控制 |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A.唐朝时进士及第就可做官 |
B.明清时年龄很小的应试者称为“童生” |
C.进士科通常比明经科容易考取 |
D.科举制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