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
B.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
C.经济结构发生彻底变化 |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
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 )
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 |
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 |
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 |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各地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工商业市镇兴起 |
B.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
D.对外贸易发达 |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
C.资本主义的萌芽 | D.商业经济的发展 |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
《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
①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 ②出现了市镇经济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A.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
B.制瓷等手工业技术有很大进步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D.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与马克思的观点有本质的相似性 |
明朝后期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材料反映出当时苏州经济的最主要特点是
A.区域性长途贸易繁荣 | B.工商业规模庞大 |
C.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 D.是全国纺织品交易中心 |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 B.减少犁耕依赖 |
C.生产日趋专业化 | D.注重精耕细作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 )
A.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C.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
D.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