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
C.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
《江宁府志》记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由此判断,以下说法不准确的是 ( )
A.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B.统治者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发展 |
C.工场主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 |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十分普遍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市镇 |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
D.纺织行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
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愈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其反映的实质是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
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
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
做法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与马克思的观点有本质的相似性 |
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
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 B.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关系 |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 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下列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说明封建社会进入盛世阶段 |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
C.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 D.受到明清王朝压抑而缓慢发展 |
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工场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 …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 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
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清朝前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活贫困 | B.商人不愿扩大再生产 |
C.同外国的贸易很少 | D.封建制度的阻碍 |
万历四十一年(1631年),浙江崇德的石门镇原来“镇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
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为佣,其
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
赢”。上述材料主要说明当时
A.江浙一带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
B.油坊主招募邻近游民进行生产 |
C.油坊的经营方式属于家庭手工业 |
D.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
山西太原“王家大院”被专家称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卖豆腐
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
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破坏生态环境 |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
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