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发展。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工商业市镇兴起
C.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化、规模化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在写历史小论文,其中涉及“明清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的论据的是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普遍出现
B.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走向弱化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著名的商帮形成
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最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前夜,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出现劳动力商品化的趋势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江南出现一批工商业市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史志资料显示: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由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
①江南市镇经济繁荣                  ②纺织业显著发展  
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④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户部尚书丘浚主张,“市者,商贾之事。官不可与民为市,非但榷(专卖)盐一事也。大抵立法以便民为本,苟民自便,何必官为。”该言论侧面反映出明代

A.私人市场自由 B.自然经济解体
C.法律观念浓厚 D.商品经济繁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朝康熙《归安县志》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多种经营 B.农业生产呈现区域性特点
C.此经营方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D.该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中国年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整个欧洲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D.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学者吴慧统计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和农民劳动生产率,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A.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农业劳动力减少,所以粮食亩产量低于唐朝
B.清中叶后人均农业收入减少是因为列强入侵破坏了农业生产
C.唐初粮食亩产量提升是因为耕种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D.明清农业亩产量的提升与新航路开辟有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末诗人周灿咏《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注:盛泽,镇名)下列对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①江浙地区蚕丝业兴盛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商品经济发达④浙江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    )
A.唐代关中地区               B.宋代太湖地区
C.明代苏杭地区                D.清末广州地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出现劳动力的商品化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