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历经几百年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由于
A.传统的儒家重义轻利对人们的束缚 | B.统治阶级对外政策摇摆不定 |
C.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统治阶级经济政策的束缚 | D.中国自然经济发达且高度稳定 |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
A.“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C.“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D.“禁商办、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
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工场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 …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 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
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结果中不包括( )
A.市场狭小 | B.原料不足 | C.劳动力缺乏 | D.资金短缺 |
明朝蒋以化《西台漫记》载:“我吴市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雍、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织则腹枵。”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材料主要反映了吴市地区手工业的生产状况 ②材料说明吴市地区手工业分工较细③材料说明吴市手工业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④材料说明小户已完全依赖大户而生存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年间,朝廷根据江南机户的请求,废除“织机不得逾百张”的限制,丝织业日趋兴盛,南京织机已逾三万张,出现了拥有织机五六百张的丝织工场。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丝织生产的分工也更细密,机房织出的生绢生绸,还要经过练房、染房、漂房的加工。不管是机房、练房,还是染房、漂房,内部又有许多分工,如练房内部有煮、沤、曝等不同的工序分工。
材料二
请回答:
(1)广州十三行是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 | B.官营贸易机构 |
C.政府特许的民间外贸商行 |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
(2)根据材料一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3)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清政府的政策对工商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并谈谈你的认识。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这一材料反映了
A.苏州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管理严格 | B.明朝时苏州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
C.苏州丝织业生产分工细、规模大 | D.明代手工业者悲惨的处境 |
下列都是明朝农业生产的特点,其中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有决定作用的是
A.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 B.农业生产技术超过前代 |
C.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 | D.引进美洲的农作物新品种 |
材料一 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时期 |
耕地面积 |
人口 |
明初 |
8.5亿亩 |
6600余万 |
清前期 |
10亿亩 |
4.1亿 |
材料二 (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摘自《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珠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发展对中西方关系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始终存在资金短缺的困扰,官僚、商人更乐意将赚得的钱投资于土地,其主要原因除了土地收益高、可靠外还有
A.资本主义工商业无利可图 | B.资本主义工商业风险大 |
C.国家不鼓励投资工商业 | D.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工商业 |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 琦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其根本原因是( )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入
B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中国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