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广……   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篡体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据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
据材料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任选材料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4分)
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
材料二   1950年春,让·莫内(“欧洲之父”)提出: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让·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1951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想及其亚洲启示》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对此出现了以下两种议论、看法:
看法一:“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刘心武《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看法二:见下图漫画(经济全球化)

材料四   1958年,张闻天向中央写报告,申请1959年上海办世博会。建议如石沉大海,没有结果。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第四十一届世博会,中国大步与大度地走向世界,并邀请世界走向我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背景和目的。(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国家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4分)
(3)选择材料三中任一看法,依据材料概括其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闻天的建议石沉大海的原因。(3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
在19世纪末爆发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1884年日本那霸居民古贺首次登上钓鱼岛采集羽毛和捕捞周围海产物。他随后提出开拓钓鱼岛的请愿还被冲绳县知事拒绝。1885年后,冲绳县知事多次上书日本政府,要求将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归其管辖,日本官方都顾及中国清朝政府对这些岛屿的主权主张而没作答复。但是后来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获胜,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从而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各岛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1943年12月中、美、英《开罗宣言》规定,三国的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务使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开罗宣言》的上述规定必将实施,更将日本的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确定的日本领土范围是明确的,其中根本不包括钓鱼岛。
1951年9月8日,日美将对日作战战胜国的中国和苏联排除在外,私下达成《旧金山和约》,将北纬29°以南的南西群岛(包括琉球群岛及大东群岛)等交由美国托管。1953年12月25日,美国琉球民政府发布的《琉球列岛的地理的境界》(第27号布告),将当时美国政府和琉球政府管辖的区域定为包括北纬24°、东经122°区域内各岛、小岛、环形礁、岩礁及领海。这份布告所确定的范围将中国领土钓鱼岛挟带其中。
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日本政府据此主张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
2012年9月10日,在日本政府抛出钓鱼岛“国有化”方针后,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同时,中国渔政船只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常态化执法巡航,中国海监船只也在该海域开展维权巡航,行使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管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钓鱼岛问题的由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钓鱼岛问题解决的原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
材料二  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一一杜鲁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苏联的外交策略。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战后的政治意图。并根据材料一、二,结合知识,总结美苏争霸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4年和1994年,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两个重要年代。在这两个年代中,国际形势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944年,西方某些政治家就得出结论:两大阵营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多年的竞争和较量,远远不是一两次战争就能决出胜负的。美国外交家、冷战的总设计师乔治·凯南认为:“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更多的是来自于政治方面的。对付苏联最好的办法就是遏制和威慑,迫使其参与军备竞赛,最终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同时,西方国家要防止己方经济出现过度军事化的倾向。”
——[英]丹尼尔·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 据苏联公布的解密档案表明,当时苏联的一些西方问题专家也持相同的观点。1944年,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向约瑟夫·斯大林呈交了两份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的竞争和较量也将变得越来越激烈,但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山东师范大学编《二战中的国际关系》
材料三  1994年中外重大事件表

日期
事件
日期
事件
2月3日
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
9月20日
国际《核安全公约》签署
2月8日
中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首次发射成功
10月1日
中国首家专利市场成立
4月15日
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文件签署
10月14日
阿拉法特、拉宾分享诺贝尔和平奖
5月3日
世界首创转基因水稻在安徽合肥问世
10月22日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开通
5月5日
也门爆发全面内战
11月6日
克林顿批准从海地和科威特撤军计划
5月24日
纽约世贸中心爆炸案罪犯被判处240年监禁
12月1日
北京市开始实施《最低工资规定》
5月24日
法国总理称法国有恢复核试验自由
12月6日
朝美互设联络处
9月16日
埃克森公司因污染海洋被罚50亿美元
12月30日
世界银行列出世界最穷和最富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美苏等欧美大国1944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竞争和较量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苏联学者“二战结束后……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的观点。
(3)20世纪90年代,中国和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根据材料三,分析提炼1994年中国和国际形势的主要特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尼克松的两段讲话:1960年11月4日,“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1972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尼克松回忆录》节选
材料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
(2)列举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哪些政治探索?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四:邓小平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这说明,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转引自《中国还是能说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材料中的“新极权主义”和“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以及美国确立的外交目标。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指出在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又实施了哪些相应的措施?苏联为此采取了哪些对抗性措施及对抗的最终结果。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70年代“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的影响。
(4)材料四表明邓小平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存在着怎样的担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两院的咨文
(1)基于上述认识,美国采取了什么外交政策?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发表上述讲话的背景。(3分)   
材料三 我知道,要摈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998年2月8日叶利钦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的讲话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宣布了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马歇尔强调,如无大量额外的援助,欧洲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美国的责任“应该尽其所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这个演说发表后,很快被舆论界称之为“马歇尔计划”。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公开赞扬马歇尔演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并呼吁美、英、法三国联合起来。法国总统奥利奥尔向新闻界透露,法国准备“毫不迟疑”地参加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第55页
材料二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以及同联邦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行动”。舒曼在他宣读的一项声明中指出:“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就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德、法之间的冲突”。他在声明中倡议:“当务之急,是在最短期间内,把法、德两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此即“舒曼计划”。舒曼计划不仅标志着法国对德政策的一大转折,也为日后欧洲走向联合奠定了基础。
——姚椿龄、杨宇光《舒曼计划及其产生的国际背景》
材料三  1964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正式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同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并互派大使。中法建交公报公布后,美国甚感震惊,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由美国国务卿发表一个声明表示“遗憾”。而戴高乐则于三天后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他非常自信地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如实地承认世界”,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摘编自《戴高乐言论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歇尔推行“援助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何在?西欧国家对此计划持何态
度,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舒曼计划与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戴高乐的预言是否变成现实,试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说
明。
(4)半个世纪以来,欧洲的联合呈何趋势,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述:“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请回答:
概括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创新是一种文化品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20世纪的世界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冠以“新”概念的历史元素,如俄国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20世纪末的一次改革使中国迈进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材料三】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合作入手的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基础的。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史》
【材料四】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欧共体在推进经济一体化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共同体内部的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农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国有不同的利益要求。比、卢和联邦德国三国农业不发达,对实行共同农业政策比较冷淡;而农业较发达的法、意、荷则积极主张实行共同农业政策。
——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教材
阅读上述材料并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和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请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两国确立不同政治制度的主要原因。
(2)试简要概括材料二中三个历史元素的“新”之所在。并概括这些“新”的共同点?
(3)欧洲一体化是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创新,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请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欧共体在实现共同农业政策上有何创新举措?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
——(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
材料二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材料三 “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国情咨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苏关系的基本状况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美欧关系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折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  (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或示意图等)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国家、地区和世界格局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战后,欧洲经济政治力量逐步崛起,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关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   ……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变化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充当世界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平衡是相对的,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一些发展较早、实力较强的主角由于经济滞后、政策失误也会落后,甚至丧失主角地位。一些后起的主角经济发展、政策适当,发生跳跃式的发展,以致后来居上。有的国家原本不是主角,但后来实力强大了,能够制约国际关系,特别是能制约大国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极。一旦主角力量消长及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俞源《浅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内涵。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二战后欧洲经济政治力量的变化为例,以“欧洲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之间的关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结盟政策的提出首先出于印度国家安全的需要。1958年12月9日,尼赫鲁在印度议会里说:“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首先考虑的就是它自己的安全……安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人们通常认为安全是由军队保护的,那只是对了一部分。同样正确的是,安全可以通过政策来保护的。一项同其他国家友好的审慎政策比任何其他东西更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尼赫鲁认为“不结盟是根据我们最佳判断做出的唯一选择”,它能够保障印度的安全。因为不结盟能使对立的任何一方找不到攻击印度的理由,相反,对立的双方为争取中立的印度容易产生相互竞争,而这种“大国间的相互竞争是使印度免于遭受进攻的最有效保证”。
——《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对美国政策》
材料二  1961年印度出兵收复被葡萄牙(北约成员国)占领几百年的果阿,在印度付诸行动之前,美国国务院就劝道:“使用武力收复果阿,有损印度的形象,违背了其外交政策。”但同时,美国也没有维护其盟国葡萄牙,而是认为“北约的任何成员掺和此事,将使事态变得更加严峻,无益于解决问题”,主张与葡萄牙“划清界限”。印度用武力收复果阿之后,虽然引起美国国务院和媒体的谴责,但当印度对美国的态度表示愤怒时,美国就软下来,并解释这只是迫于国会和美国民众的压力。
——摘编自《在利益、理念与平衡间的选择——印度的不结盟原则与美国的印度政策(1947—196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时期印度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在果阿事件中对北约盟国葡萄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葡萄牙的态度与印度当时的外交政策有何联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多极化趋势加强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