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材料解析:
材料一 自万历元年到崇祯十七年(1573—1644年)的72年中,从葡萄牙、西班牙、墨西哥、日本等国输入中国的白银达到一亿元以上。这个数字仅指海舶输入申报之数,至于走私或私人带来的还未计算在内。巨额的白银输入是以巨额的商品输出为条件的。
又据统计,从康熙三十九年到乾隆十六年(1700~1751年)的51年间,(中国)从西欧各国进口的白银达到6 800多万元。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清统一台湾以后,曾开放海禁,并于广东澳门、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和江苏云台山设立海关,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但后来由于西方侵略势力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廷又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封闭其他口岸,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不需要从外国输入大量商品……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强盗在中国沿海各地的种种侵略活动,也不能不引起清廷的严密注意和防范。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三  在欧洲盛行重商主义、重视现金的时代,英人认为这(贸易逆差)是国家的巨大损失,后发现鸦片大有销路,遂全力以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简要概括明末清初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2)乾隆后期,清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对华贸易的状况持何态度?采取了什么对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1)材料一中。中西方“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具体表现是什么?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烟草的种植与消费,历来众说纷纭,争议不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欧洲、中国传播情况

品 种
传入欧洲的时间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  注
玉 米
15世纪末
16世纪中叶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马铃薯
15世纪末
16世纪末
成书于清初的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番 薯
15世纪末
16世纪末
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用重金买了几株薯苗,在福州城外种植
烟 草
15世纪末
17世纪初
自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一带

材料二 清朝王简庵《临汀考言》载:汀(州)属八邑,僻处深山,本无沃野平原。所有田土,即使尽栽稻谷,不足民间日给。康熙年间,漳(州)民流寓于汀州,以种烟为业。因其所获之利,数倍于稼穑,汀民亦皆效尤。迩年以来,八邑之膏腴田土,种烟者十之三、四,以致本地无谷可买,米价倍增。
乾隆年间,汀州永定生产条丝烟的手工作坊已遍布城乡。闽人远到广东、江西、湖南等地开设烟庄、烟行。南靖人庄锦文所开下峰烟行生产的水烟丝,畅销四川、台湾等地。在漳州东门街开设烟丝行的平和人庄八常,自制烟丝运销江浙致富,人称“庄百万”。
材料三 近代以来,西方烟草企业大举进军中国,抢占市场,市场上手工制土烟逐渐为机制卷烟所代替。同期,我国民族资本卷烟工业也开始兴起,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称南洋公司)。1919年5月,英美烟草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公司打垮”,诬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膝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材料四 清初《物理小识》:烟草“其性可以祛湿发散,然服久则肺焦,诸药多不效,其症为吐黄水而死。”
又据《烟酒税史》载:乾隆年间,始创烟税,黄烟百斤征银二钱。自光绪二十二年起,十年之间,四增其率。《烟草谱·烟税》亦载:“烟草,向于杂税内。各省完烟税银若干。”
(1)材料一中出现的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2)据材料二指出,烟草在汀州广泛种植的原因是什么?概括清朝烟草的种植与加工对福建经济产生的影响。
(3)从材料三中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烟草企业的生存状况,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工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探讨烟草的种植与消费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选择其一回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3分)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朝”。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中国几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时代,西方国家日益强大。此时的中国逐渐走向衰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而交通工具的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世界铁路长度急剧增加……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人民版教材整理
(1)写出工业革命时期交通运输方面的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在推动世界市场方面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牛、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1)材料一、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史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说明理由。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四: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迁出入
农村(县)
市、镇
农村迁入市镇人口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1982-1987
迁出
2076.02
67.99
977.24
32.00
1545.19
74.143
迁入
721.50
23.63
2331.69
76.37
1982-1987
迁出
2310.11
62.48
1279.00
37.50
1671.82
78.48
迁入
590.47
17.30
2822.79
82.70
1990-1995
迁出
1985.55
59.75
1337.43
40.25
1194.71
60.17
迁入
948.55
28.56
2374.02
71.44
1995-2000
迁出
7316.24
58.70
5148.17
41.30
55065.50
68.96
迁入
1710.94
11.85
12728.14
88.15

(3)依据材料四所学知识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市场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2)材料三反映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
(4)请从市场的角度评价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资本家来华经营贸易与投资。与此相随,一些外国银行也纷纷在华设立分支机构。至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华的外国银行为英国所垄断。
1872年,德国政府在上海成立了德意志银行上海分行。该行不但参加中国生丝出口的抵押放款,同时也参加洋煤进口的抵押放款。
1889年德华银行成立,总行设立于上海。其后又在天津等13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从而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网络,以便与日,英、俄等国金融组织相角逐。德华银行除经营传统银行业务外,其章程规定德华银行以促进德国与亚洲之间的贸易为目的,负有支持对外贸易,办理国际清算的任务。德华银行业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发行纸币,这是德华银行的特权业务。从1904年起德华银行就拥有对胶州湾及中国各地发行纸币的特权,其纸币发行量从1907年的不过447 774. 04两,到了1913年这2 595 968两。德华银行还带有浓厚的投资银行色彩。如1896年,清朝政府为筹借第2期对日赔款,拟募集公债160万镑,由英国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各承受其半数。而后德华银行又承受了津浦铁路,湖广铁路铺设借款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其势力不亚于英商汇丰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跨国银行中颇有影响。
随着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民国时期华资新式银行业的发展,德国的在华银行业逐渐走向了萧条。一战爆发后,德华银行青岛分行及其在鲁投资全部被日本接收。二战期间,德华银行虽又与日本银行合作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建立了立脚点,但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地德华银行由我国国家银行接收。
一一摘编自曹艳荣《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历史变迁》
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华银行业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在华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
——据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三 英国的城市兴起与繁荣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曼彻斯特在产业革命刚开始时(1760年),人口仅万余人,到了19世纪中叶,人口已达到40万,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工业城市。1800年,伦敦人口已超过200万,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到1900年人口达到了453.6万。
——据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1)阅读材料一,简要分析宋代大都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述18、19世纪英国城市发展的原因。简要说明欧洲近代城市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猛发展,简要分析其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 ”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 336881 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 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 437 564两白银。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十分之一”。1773年,东印度公司装载342箱中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企图低价倾销,波士顿群众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北美独立战争。
材料二 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材料三  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就达每担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银就可获利。 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万磅,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雾霾是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代应对“霾灾”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近代对雾霾产生原因的认识变化及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古代和近代治理雾霾的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有关山东经济发展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材料二  1868年,瑞蚨祥在山东济南成立,1893年设立了北京分号。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了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曜又主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使用少量机器进行开采。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一新现象?此时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三中瑞蚨祥与李鸿章、张曜开办的企业各属于哪一类企业?(2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的原因有哪些?(6分)
(3) 根据青岛瑞蚨祥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说说1912年至1925年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扼要指出发生变化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年间出现了交子。
材料二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此观点称为“停滞论”。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此观点称为变迁论。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停滞论”“变迁论”中的任一个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你支持该观点的依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人口已达5000万一6000万,明末崇祯三年达1. 9亿。农业得到很快发展,红薯、南瓜、玉米等农作物已由国外传到国内。城市快速发展,南京人口已达一百万以上,中国远详船舶吨位达到18000吨,占世界总量的18%。如果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有些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那么这些地区都在亚洲。如果说有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和角色,那么这个经济休就是中国。
一一摘由自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
材科二 明清的统治者及封建制度却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一系列不符合近代文明进程的政策如朝贡外交都不利于中国的社会、国人的思雄以及科技的发展,进而扼杀了华夏文明的生机,使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没落。下图为英国画家詹姆斯吉尔瑞笔下马戛尔尼谒见花隆的情景。穿着法式高跟鞋的乾隆皇帝慵懒地侍在印度式的坐垫上,一边抽著土耳其式的大烟枪,一边啤睨着脚下那些西洋的“奇技淫巧”:网球拍、板球拍和乔治三世臃肿的丰身像。唯一一个看着像‘人样”的是单膝跪地的英使马夏尔尼勋爵,而他身后的跟班不是撅着屁股行跪拜大礼,就是心怀鬼胎地捧着各式各样的“洋破烂”。

材料三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挥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成为世界中心的主要原因并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应对西方入侵的史实及影响。(11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在150 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大国崛起·百年维新》
材料二 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高峻说:“1868年的明治维新涉及政治体制、社会文化、教育军事和司法宗教等各个方面。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甚至在1898年还出现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戊戌变法”。但是中日变法的不同结果确实令人深思。……日本在觉得有必要的时候会非常积极、开放地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精华。正是由于日本文化中本来就包含有许多外来因素,所以其在日后必要时对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很大的抵触感。而当时的清王朝忌讳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只是不彻底地进行了部分经济和军事改革,始终未触动最深层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问题,从而最终导致了改革的不彻底和失败。”
——摘编自《亚洲诸国的“日本梦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50年前的中国和日本有何共同的“生存危机”?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洋务运动在经济、文化、军事方面有哪些主要改革措施?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苏联解体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