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
B.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
C.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 B.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
C.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 D.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
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 B.缺乏改革基础 |
C.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 D.过高地估计了形势 |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 B.“开垦、开垦、再开垦” |
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材料说明
A.赫鲁晓夫进行个人崇拜 | B.赫鲁晓夫实行集权政治 |
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 D.人们对赫鲁晓夫改革由衷地赞美 |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
下列不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的是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 B.推行新经济体制 |
C.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 D.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
下表反映了各强国当时在工业生产方面的排名,表明了世界工业均势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对此表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1860年 |
1870年 |
1890年 |
1900年 |
1970年 |
大不列颠 |
大不列颠 |
美国 |
美国 |
美国 |
法国 |
美国 |
大不列颠 |
德国 |
苏联 |
美国 |
法国 |
德国 |
大不列颠 |
日本 |
德国 |
德国 |
法国 |
法国 |
德国 |
A.美国始终处于世界工业领先的地位 B.法国保持相对稳定的工业生产状态
C.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超过英国 D.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跃居世界第二位
南安一中学生小张在阅读《苏联兴亡史》一书中,其中有一阶段书中是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请问这一阶段是指( )
A.1925—1953年 | B.1954—1964年 | C.1965—1982年 | D.1982—1991年 |
有位著名学者在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经济政策时,指出它先后经历了“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指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斯大林模式 |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 | D.普京执政时期 |
有学者对前苏联的某领导人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他谴责了独裁,但未触及专横的权力;他抛弃了个人崇拜,但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个人崇拜的体制。”在下列言论中能反映这位领导人的工作作风的是
A.“马克思认为理论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 |
B.“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的不变原则” |
C.“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 |
D.“用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