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来到苏俄,后来在莫斯科郊外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哈默的成功与苏俄(联)推行的以下哪一政策有关(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重工业优先政策 | D.农业集体化政策 |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实行实物分配制 |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
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追随理想的实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斯大林模式” |
俄国历史上某时期出现“农民生产的粮食比通常少了……新政府则要求农民定期交纳,并要求工会派出军队到农村以武力采办粮食。”这一时期应是( )
A.农奴制改革时期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
C.新经济政策时期 | D.苏联解体时期 |
1920 年11 月 ,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这一经济活动( )
A.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
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
C.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D.为罗斯福新政全面干预经济提供了借鉴 |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
1920年,列宁曾约见一位老农。在谈到农村情况时,老农说:“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为解决包括农村在内的诸多问题,苏俄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 | D.社会主义工业化 |
邓小平曾指出:“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下列史实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
D.美国的里根改革;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
至1923年秋,(苏联)谷物生产已基本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进而在私有制农业复兴的基础上,商贩们迅速活跃起来,据估计,私营商贩控制了全国商品零售额的75%。材料中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C.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
以下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和最迅速的办法。”
②“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③ “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
④“责成每一个粮食所有者,必须在本法令公布一周内,把超过播种田地和自己到下次收获前的定额消费量的全部余粮呈报交售。”
A.②④③① | B.④①③② |
C.④②③① | D.④③②① |
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 D.农业集体化政策 |
20世纪20年代,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有
①外国资本家被特许经营矿山
②农民被允许出售剩余粮食
③商品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
④部分工业企业实行私有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相比,人们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这里的“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 )
A.支持临时政府掌权 |
B.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
C.与东欧国家建立经互会 |
D.允许一些外国资本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