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体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演进而逐步发展。
材料一 射礼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体育项目之一。西周射礼是一项有严格礼仪要求的射箭活动,它改变了商代射礼的祭祀色彩,而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礼记·射义》记载西周时“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春秋时期,孔子对射礼推崇备至,《礼记·射义》记载孔子曾对围观射礼的民众提出要求:不忠不孝者不得入内,尊老爱幼和好学上进者可以就坐。
(1)西周射礼的人文内涵指什么?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孔子重视射礼的原因。
材料二 足球运动发展历程

19世纪初
足球在英国贵族私立学校兴起
19世纪40年代
足球由贵族私立学校的游戏,变成劳工阶层的闲暇娱乐,在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开始流行
1863年
英国足协正式成立,制定统一的竞赛规则,标志着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
1876年
英国谢菲尔德俱乐部开始招募职业运动员,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诞生
1888年
英格兰足球联赛开始,12支职业足球队往来于各城市,进行循环赛
19世纪90年代
受英国移民、水手的影响,足球运动在欧洲大陆和南美开始流行
1904年
国际足球联合会创建
1954年
瑞士世界杯期间,比赛首次运用电视转播
2010年
南非世界杯期间,通过电视和网络观看者已达到数百亿人次,成为收视率最高的一次体育盛会

(2)阅读上表,对足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分析足球运动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
材料三 民国初年曾围绕武术出现了一场争论。1914年北洋军阀将领马良提倡“国粹体育”,编订《中华新武术》教材,并设立武术等级佩剑制,以宣扬武德,该教材后被国会定为学界必学的“中国式体操”。鲁迅在《新青年》撰文,认为武术中有“扶乩(一种占卜方法)打拳那些鬼画符的东西”,最终还会堕入“枪炮打不进”的愚昧境地。他说“有几个自己高兴的人,自在那里投师练习,我是毫无可否的意见;因为这是小事。现在所以反对的,便在教育家都当作时髦东西,大有中国人非此不可之概”。北京体育研究社提出“旧有武术……不过为个人身体之活动, 教授方法既乏研究,施诸团体教练, 或加入学校课程, 倍觉困难”,主张打破师徒相传、门户森严的局限,用现代体育理论改进武术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孙中山支持普及武术,他针对将武术作为废物抛弃而盲目崇外的看法提出:“我同胞居此竞争剧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生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这场对武术的争论。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事件
观点
戊戌变法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1)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按照陈旭麓的评价原则,对材料二中的观点分别进行评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辜鸿铭被称为“国宝级怪人”。……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是教英国文学的教员,却头戴红顶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脚登双梁中式鞋;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辛亥革命以后反而蓄发留辫,整个一位“前清遗民”;他精通10余种外语,发音之纯正,连该语种国人也感到惊讶,他还从19世纪80年代起,花了20年时间,把中国古典十二经中的十部翻译成英文,然而平时讲课和谈话,张口就是“子曰诗云”;他喝洋墨水最多,1870年前后,即13岁就出国留学,1885年正式回国,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然而回国以后却变为思想最“守旧”的卫道士,他反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力主尊孔读经,公然说"现在社会大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君主";他十分熟悉西方文明,然而却从中得出结论:“欧洲人所热切希望并极力去实现的民主主义文明,就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东西”,他狂热的赞美中国封建社会落后丑恶的东西,如一夫多妾制、纳妾现象、女人缠足,十分欣赏清人方沟专为缠足写的一本叫《香莲品藻》的书,并且说“小脚女人,神秘美妙”。
——冯建辉《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辜鸿铭对待东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你如何认识辜鸿铭现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深度参与了中国由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爱国人士。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 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内地除沙漠一带外,皆植物饶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开化,拱手以让强敌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 内订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
————《论不变法之害》
材料二 夫倒满洲以兴民政,公义也;而借勤王以兴民政,则今日之时势最相宜者也。古人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弟以为宜稍变通矣。·······何必故划鸿沟,使彼此永远不相合哉?弟甚敬兄之志,爱兄之才,故不惜更进一言,幸垂采之。
————《致孙逸仙书》
材料三 夫共和国体之难以图存,公等当优能言之矣;吾又谓君主国体之难以规复者,则又何也?盖君主之为物,原赖历史习俗上一种似魔非魔的观念以保其尊严;此种尊严自能于无形中发生一种效力,直接间接以镇福此国。君主之可贵,其必在此。虽然尊严者不可亵者也,一度亵焉,而遂将不复能维持。
————1915年8月《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1)根据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试简要分析作者言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和收信人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文章发表的历史背景,概括梁启超的主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并分析造成梁启超思想主张变化的原因,据此你得出什么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中国
日本
相差年数
事项

事项

开办外语学校
购买轮船
设立工场
开设电信设备
派遣留学生
发行报纸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发行杂志
创始师范教育
近代学校制度
设立国立大学
政治革新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
颁布宪法
同文馆
商船亚丁号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香港之间
美国留学
《昭文新报》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时务报》
南洋公学师范院
《钦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诏书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1862
1862
1864
1871
1872
1873
1876
1892
1895
1896
1897
1902
1902
1905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洋学所
咸海丸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荷兰留学
《中外新闻》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西洋杂志》
师范学院
《学制》
东京帝国大学
五条誓文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1855
1857
1864
1869
1862
1868
1872
1866
1874
1867
1872
1872
1877
1868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7年
5年
0年
2年
10年
5年
4年
26年
21年
29年
25年
30年
25年
37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哈尔滨第六中学的前身是从德女子中学。1924年,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朱雅志、付润成等人募集经费,准备振兴国民教育。他们找到了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的市政管理局,局长马忠骏非常支持这一“爱国举动”,他的夫人刘秀颖女士思想前卫,希望妇女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对兴办女子学校满腔热情,积极奔走。闻听要筹建“女中”,时任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朱庆澜大力协助,他对担任哈尔滨自治临时委员会的委员长傅润成讲:要办成一所有影响的学校。为建女生学校,朱雅志等人设立了董事会,傅润成任董事长,刘秀颖是董事会的校董。当时人们习惯把从德女子中学称为“女中”。
女中创立于1924年9月,校址在道里西十三道街路北,中央大街与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的中间(在现道里区哈尔滨铁路五中处),是一所初级中学。女中初创时学生达到40余人。学生年龄从十岁至十五六岁不等,按年龄分作3个班级。
女中当时的课程设置有国文、美术、英语、体育、公民教育、商科。校歌是“从德兮,松江滨,广厦宏开,气象新,学子莘莘,先生谆谆。莫道女儿身,亦是国家民,养成了勤朴敏捷高尚德,方为一个完全人。”女中初创时的校训是“诚敬勤朴整洁贞顺”。当时女学生在校生变数非常大,不少学生不到毕业就中途退学,多是回家结婚而终止了学业。
女中毕业的学生多从事教师工作,这一时期培养出了日后有“30年代文学洛神”之美誉的萧红。还有女中的“五虎将”——上世纪30年代的最红体育明星,她们是孙桂云、刘静贞、吴梅仙、萧淑苓、王渊……
依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历史,就从德女子中学的办学宗旨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8234次
36.2%
法观念
法、刑
4648次
20.5%
财富观念
利、财、富
5395次
23.8%
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427次
19.5%

——摘自李振宏《两汉社会观念研究——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考查》
(1)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两汉时期上述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魏源在《海国图志》的附录中强调“中国生齿之繁,无国可比,固为东方人主”……1865年清政府总理衙门编纂《万国公法》,给中国带来了国际秩序的崭新图景和国际交往基本原则,所展示的“世界秩序观”,将中国放在了与世界诸国平等的位置上。甲午战后,在进化论观念的影响下,维新人士指出“强者为刀俎,弱者为鱼肉”,于是,自由、平等、立宪等一切西方有价值的东西统统成为他们拿来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而这种民族意识的萌生正与世界意识的增进密不可分。
——贾小叶《19世纪中后期国人理势观念的变迁与世界意识的增强》
(2)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对“世界意识”的认识历程。结合史实论述这一认识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带来哪些重大影响?
材料三 下表体现了建国后的户口制度变化

时间
户口制度具体规定
1958年
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或学校的录用证明
 
1984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户口。
1990年
“农转非”政策放开,全国出现了大量集中性办理城镇户口的现象。

(3)据表格概括建国后户口制度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
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黻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备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困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个阶级的主张?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
(3)材料二、三有何相同的背景和目的?
(4)材料二所进行的变发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请回答:
(1)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进行革命准备的?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
(3)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4)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哈尔滨第六中学的前身是从德女子中学。1924年,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朱雅志、付润成等人募集经费,准备振兴国民教育。他们找到了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的市政管理局,局长马忠骏非常支持这一“爱国举动”,他的夫人刘秀颖女士思想前卫,希望妇女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对兴办女子学校满腔热情,积极奔走。闻听要筹建“女中”,时任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朱庆澜大力协助,他对担任哈尔滨自治临时委员会的委员长傅润成讲:要办成一所有影响的学校。为建女生学校,朱雅志等人设立了董事会,傅润成任董事长,刘秀颖是董事会的校董。当时人们习惯把从德女子中学称为“女中”。
女中创立于1924年9月,校址在道里西十三道街路北,中央大街与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的中间(在现道里区哈尔滨铁路五中处),是一所初级中学。女中初创时学生达到40余人。学生年龄从十岁至十五六岁不等,按年龄分作3个班级。
女中当时的课程设置有国文、美术、英语、体育、公民教育、商科。校歌是“从德兮,松江滨,广厦宏开,气象新,学子莘莘,先生谆谆。莫道女儿身,亦是国家民,养成了勤朴敏捷高尚德,方为一个完全人。”女中初创时的校训是“诚敬勤朴整洁贞顺”。当时女学生在校生变数非常大,不少学生不到毕业就中途退学,多是回家结婚而终止了学业。
女中毕业的学生多从事教师工作,这一时期培养出了日后有“30年代文学洛神”之美誉的萧红。还有女中的“五虎将”——上世纪30年代的最红体育明星,她们是孙桂云、刘静贞、吴梅仙、萧淑苓、王渊……依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历史,就从德女子中学的办学宗旨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国图志》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二  曾国藩说:“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材料三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主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1)材料一中的“林尚书”是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近代史上的贡献。
(2) 材料一、二、三、四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三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二有什么进步?
(4)材料四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梦想成就未来,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各种救国梦应运而生,但梦想的实现取决于适宜的条件和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固何所往而不败?
——选自严复《辟韩》(1895年)
(1)材料一中严复认为“西洋之民”和“中国之民”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他所倡导的政治思想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社会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2)据材料二,概述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材料三:“新年的梦想”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图2(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3)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概括分析其必然性。(7分,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分析)
材料四: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
(4)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什么时期,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实现第二个“梦想”所采取的措施。(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材料二 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而为能断然行之。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盖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众议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室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严复的主张,这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有哪些影响。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是否挖掘到了根本问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 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 科
农学、林学等
工 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 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材料三   
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提出了 “及时培养供应各种建设事业(首先是工业)所必需的高、中级干部和技术人才”的任务,为此决定增加高等学校95所,其中高等工学院50所,师范学院25所。教育部拟定发布了 “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以华北、华东和东北三区为重点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这次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全宗》华东师范大学版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的背景。综上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