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自古以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并且具有一定发展规律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废除分封制之后,以中央对地方统属关系构成的行政组织形式,一般称为“郡县制”。在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组成层次或为郡县或州县两级制,或为州郡县或路府县、道府(州)县三级制,或为省路府(州)县、省道府(州)县(州)四级制,构成了从上到下由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分割地方权力,使其各有所主,相互制约,是朝廷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通常规定地方行政、军政、财政、监察诸权分立,长官各设正、副,彼此制约。除主要长官负责制以外,其下还按中央政府组织部门的分工,设有相应的官署机构,在主要长官的指挥下,分工办理各项事务。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避。
——岳麓版教科书《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 本轮“省管县”体制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上级政府来说,事权变小了,但对生产力的发展是解放,是"松绑";对于下级政府来说,放下来的权力就是生产力,其直接的效应是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率;对于各类企业和社会经济组织来说,是上级"放权"最直接的受益者。权大权小,该放该不放,唯一的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和创造生产力。逐步地还权于民、还权于市场、还权于法,不是政府的退位,而是政府的归位。政府成为有限权力的政府,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机构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简述元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设置的情况。
(2)结合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各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机构设置的相同目的。
(3)从材料一、二来看,今天“省管县”体制改革与古代地方行政改革在特点与目的上有何不同?
(4)从政治发展来看,从古代到今天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结台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唐朝建立后,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赋役令》,其中租庸调制中有“损免”(亦称“灾免”,即因为受灾而减少或免去租庸调)制度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是:“诸田有水旱虫霜为灾处,据现营田,州县检灾(核实灾情),具帐申省,十分损四已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损七以上,课役全免。若桑麻俱损者,各免调。若己役已榆(“榆”:缴纳的意思),听免其来年,经二年后,不在折限(“折”:减免的意思)。另据《唐律疏议》规定:“其应损免者,皆主司合言。主司,谓里正以上,里正须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多者奏闻。”              ——《唐宋田赋的“损免”与“灾伤检放”论稿》
【材料三】“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大清会典》
问题:
(1)据材料一,概况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提供的有关历史信息,说明唐朝前期对田赋灾免做出的原则性规定包括哪些方面?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4)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明君贤相,试举几例,并说明其贤明之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强化个人素质与加强制度建设的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
 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
 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
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来源:必修一(专题一——专题三)基本测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四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3分)
(2)据材料二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人变动”的原因有哪些?(2分)
(3)川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
(4)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3分)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分)

来源:必修一(专题一——专题三)基本测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概述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出什么趋势?为什么呈现出这一趋势?造成的后果如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腹。”
材料2 《唐摭言》载:“文皇帝拨乱反正,物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消,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者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以百才有一。”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科举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科举制的选官特点是什么?
(3)简要评价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官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东晋南朝、隋唐、明清时期,选官制度不断发生变化。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朝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试分析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以上变化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唐朝中央机构                       图二 古代雅典政治机构
材料二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三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这一点又是我们和其他人民不同的地方。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四  苏格拉底为之痛心,但并未因此对民主制度的活力丧失信心,于是开始运用自己的博学来展开对民主制度的批评,企图予以改良,在他看来,雅典民主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外行治国”,即听任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去摆布,他特别反对城邦官员的“抽签选举法”,认为此法愚不可及;“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还发现,由于民众缺乏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知识,他们极容易受一些同样没有政治知识、但擅长说服技术的蛊惑家的影响和控制,从而在一种盲目激情引导下作出种种错误的决策。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意义及弊端。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某节历史课上学生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秦皇帝:“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唐太宗: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是有不合理之处,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在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处理。
宋太祖:大臣站在他周围议事,宰相先向皇帝汇报一些行政事务,征求皇帝的处理意见;然后计相汇报国家的财政状况,讨论一些诸如税收等情况,恭请皇帝定夺。其他大臣则在一旁恭听。
回答:
(1)剧本反映了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分别是什么?
(2)从秦至宋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发展趋势?
(3)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说一说你的看法如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 引自《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 引自包拯奏报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8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00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000人,官员之比已高达1:911。              
————引自《江淮论坛》1982年2期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80字左右,超过200字要扣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来源: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下面四幅地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四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
(2)图一和图二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有何不同?各自的影响如何?(2分) 
(3)图三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后来造成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4)图四和图二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关系?简述其影响。
(5)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来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采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古代行政区划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今天的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朝代什么样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是如何对山东进行管辖的?
(3)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种什么发展趋势?你是如何评价这一发展趋势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