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耻辱和记录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足迹。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②渡江战役 ③南京大屠杀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⑤汪精卫建立的伪国民政府 ⑥太平天国定都
A ①⑥③④⑤② B ①④⑥③⑤② C ①⑥④③⑤② D ①②③④⑤⑥
某同学制作抗战前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的网页,设置了“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个栏目。如果要补充一个同类栏目,最恰当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 B.百团大战 |
C.淞沪会战 | D.滇缅战役 |
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它主要说明了( )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
|||
第2集团军总司令 |
孙连仲 |
第6集团军总司令 |
杨爱源 |
第7集团军总司令 |
傅作义 |
第14集团军总司令 |
卫立煌 |
第18集团军 (即八路军)总指挥 |
朱德 |
第22集团军总司令 |
邓锡侯 |
A.太原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D.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该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打倒列强 | B.抵制日货 |
C.驱除鞑虏 | D.抗日救国 |
抗战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 )
A.取得了近代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 |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壮大 |
C.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和平建国 |
D.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于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说明了( )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 |
B.英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救助 |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
D.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 |
《空军的处女战》一文中写道:“八月十四日,中国空军在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第一次显示了英勇的姿态,上海三百万民众怀着同样的又惊又喜的心情,仰着头,亲眼看见了她的英勇的战斗姿态。这惊喜将立即随着捷报扩大到全中国,抚慰着四万万颗跳跃不已的心。”对中国政府组织的此次会战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
B.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妄计划 |
C.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 |
D.各界民众大力支持而政府态度消极 |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
B.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
D.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 |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
B. |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
C. |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
D. |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
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保护中的延续与浓缩。下图为故宫部分文物迁移路线示意图,其中④的迁移背景是( )
A.日本侵占东北,紧逼华北 |
B.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 |
C.日军占领上海,威胁南京 |
D.抗战胜利,还都南京 |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 B.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 |
C.抗日战争的胜利 | D.战略反攻的开始 |
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
B. |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
C. |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
D. |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