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该歌词描述了
A.北伐战争的情景 | B.红军长征的历程 |
C.抗日战争的史实 | D.解放战争的胜利 |
右图是2005年4月29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场景。以下有关历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②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③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④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以调查、访问、回忆等形式为特征的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下列主题适合目前的我们以口述史方式进行研究的是()
A.“巴黎公社”的诞生 | B.“戊戌政变”内幕 |
C.“台儿庄战役”详情 | D.辛亥革命的情景 |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告全国同胞书》中说“我全国军民经过这八年来无比的痛苦和牺牲,始结成今日光荣的果实;这一个光荣的果实,是全国同胞每一个人所应该十分尊重的保持的,只可使之发扬光大,不可使之有所损害,以至于丧失。中正个人感怀过去全国的奋斗,抚念当前的满目疮痍,更觉得感想万千,不知所云……”材料中蒋介石认为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全民族的团结与坚持抗战 | B.国共两党的持久战方针 |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配合 | D.蒋介石与国民党的领导 |
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说:“跟着今年二月中全会对于“最后关头”的解释,充分表示我们对于和平的爱护。……如果芦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末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将成为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声明中的“今年”指的是
A.民国二十五年 | B.民国二十六年 |
C.民国二十七年 | D.民国二十八年 |
对右图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的证据是 ( )
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 |
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 |
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
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 D.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后,有四个人立即付诸行动,他们的观点或做法符合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有①甲说:“社会主义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地位是有区别的。”②乙在布置重要政治性会议会场时悬挂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条幅。③丙用“批评—团结—批评”的公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④丁说:“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终于摆脱敌我矛盾的干扰了。”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②④ |
右图是一幅关于抗日战争的漫画。对此漫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日本法西斯势力不堪一击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
C.抗日力量占据绝对优势 |
D.日本侵略势力为战争付出了沉重代价 |
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 | 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 B. | 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
C. | 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 D. | 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
据资料统计,从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寇对重庆进行惨绝人寰的狂轰滥炸,共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人。日寇对重庆的这种大轰炸的主要战略目的是
A.“速战速决”灭亡中国 | B.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
C.分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
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了《新华日报》。当日,人们从该报了解到的新闻可能有
A.南京大屠杀 | B.中共七大召开 |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D.淮海战役战况 |
中共在某次会议上提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这一主张提出的直接背景应该是
A 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B 台儿庄战役和白团大战的胜利
C 国共第二次合作处于正式形成阶段 D 抗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