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下列代表英美观点的是
A.“这次事件与其说增强不如说削弱中国抗御外侮的力量。” |
B.“恐怕对于中国民众抗日激昂的感情有火上添油的危险。” |
C.“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建立了两党重新合作的一个必要的前提。” |
D.“名为抗敌,实则破坏抗战”、“ 西安事变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
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覆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诗中“此役”是指
A.平型关大捷 | B.太原会战 | C.百团大战 | D.平津战役 |
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有一位女委员提交“应该将抗日战争由八年更改为十五年(注:实为十四周年)”的提案。在她看来,中国的抗日战争最早发生在
A.东北地区 | B.华北地区 | C.华东地区 | D.华南地区 |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下列代表英美观点的是
A.“这次事件与其说增强无宁说削弱中国抗御外侮的力量。” |
B.“恐怕对于中国民众抗日激昂的感情有火上添油的危险。” |
C.“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建立了两党重新合作的一个必要的前提。” |
D.“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 西安事变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
右图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剧照。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于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说明了 ( )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 | B.英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救助 |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 D.世界反法西斯力最互相支援和配合 |
沈同衡作于1938年《"武运"岂能长久》的漫画反映了
①日本统治者企图以武力征服世界
②日本民众存在厌战心理
③日本侵略面临失败境地
④日本法西斯是中日人民共同敌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高梁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东洋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八国联军侵华 | B.九·一八事变 |
C.七七事变 | D.南京大屠杀 |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是因为
A.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 | B.国民党统治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
C.社会各界和平建国呼声日益高涨 | D.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展中,呈现了如下一幅地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其研究成果的主题围绕着( )
A.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就 |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
C.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 | D.解放区的发展和扩大 |
观察右图,此文献的发表( )
A.表明国民政府实行妥协的对日政策 |
B.标志着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
C.建立起全民族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 |
D.标志着国民政府正式进入抗战阶段 |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下列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各项史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载评论 |
C.新版日本历史教科书 | D.当代日本政客的相关言论 |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红色之旅”从北京出发,途经山西的平型关和山东的台儿庄等地是为了纪念
A.辛亥革命 | B.红军长征 | C.抗日战争 | D.改革开放 |
抗战时期,八路军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有根据地的县大队,区小队,村民兵小组等,这就是“土八路”。这一史实突出体现了毛泽东的
A.根据地建设思想 | B.土地革命政策 | C.人民战争路线 | D.统一战线主张 |
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列强侵略,爱国军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下列人物组合与方框中材料描述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A.林则徐、姚子青、邓世昌、彭德怀 | B.徐骧、姚子青、邓世昌、彭德怀 |
C.刘永福、谢晋元、邓世昌、聂荣臻 | D.徐骧、谢晋元、左宝贵、彭德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