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期间,在沦陷区强制推行使用日语,取消汉语。下图为商店门口挂着的“只用日语买卖”的牌子。其实质目的是
A.把中国纳入大东亚共荣圈 |
B.对中国人进行奴化教育 |
C.实现对中国人民的民族同化 |
D.在沦陷区把日语作为国语加以推广 |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共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其根本用意是
A.不准备与国民党继续合作 |
B.以斗争求团结 |
C.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显示人民军队的力量 |
作为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与蒋介石有过一次难得的会见并合影(右图),这次合影是在
A.五四运动时期 | B.北伐战争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抗日战争胜利后 |
1924年国共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各政治阶层向来具有团结合作,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 |
B.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
C.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治目标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基本一致 |
D.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
今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赫然
写着: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落款是:民国三十四年八
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它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如何坚持抗战 | B.决定实行土地改革 |
C.建立何种国体政体 |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对解放后中国社会性质的设想是:
A.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
B.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 |
C.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
D.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
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的结局表明①正面战场仍是抗日的主战场②正面战场的形势严重恶化③国民政府仍坚持片面抗战路线④英美在华的绥靖政策破产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日本打通“大陆交通线”的直接目的是
A.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 | B.援助侵入南洋的孤军 |
C.强化对所占地区的统治 | D.扩大对华南的经济掠夺 |
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覆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诗中“此役”是指
A.平型关大捷 | B.太原会战 | C.百团大战 | D.平津战役 |
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有一位女委员提交“应该将抗日战争由八年更改为十五年(注:实为十四周年)”的提案。在她看来,中国的抗日战争最早发生在
A.东北地区 | B.华北地区 | C.华东地区 | D.华南地区 |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下列代表英美观点的是
A.“这次事件与其说增强无宁说削弱中国抗御外侮的力量。” |
B.“恐怕对于中国民众抗日激昂的感情有火上添油的危险。” |
C.“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建立了两党重新合作的一个必要的前提。” |
D.“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 西安事变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
沈同衡作于1938年《"武运"岂能长久》的漫画反映了
①日本统治者企图以武力征服世界
②日本民众存在厌战心理
③日本侵略面临失败境地
④日本法西斯是中日人民共同敌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高梁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东洋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八国联军侵华 | B.九·一八事变 |
C.七七事变 | D.南京大屠杀 |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是因为
A.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 | B.国民党统治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
C.社会各界和平建国呼声日益高涨 | D.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