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蒋介石)日记云:“阎之罪恶甚于宋之(失)平津,其为无胆识,一至于此,实为梦想所不及也,可痛之至。对于苏俄之运货交通更生困难矣。”与蒋介石所痛有关的战事是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武汉会战 |
79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其中“国仇”指的是
A.八国联军侵华 | B.甲午战争 |
C.抗日战争 | D.朝鲜战争 |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要求停止内战,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因为
A.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B.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已消解 |
C.中国需倾全国力量抗日救国 | D.民族、民主革命意识觉醒 |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9月7日蒋介石下令,“以十八集团军百团大战为法则加强游击战的训令”,要求“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拟定本年九月起至十二月止之持久计划,加强敌后游击 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汽车、汽船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的是
A.百团大战振奋了民心 |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游击战 |
C.国民党配合了百团大战 |
D.百团大战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 |
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
A.淞沪会战 | B.平型关战役 | C.百团大战 | D.台儿庄战役 |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
D.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 B.新文化运动兴起 |
C.抗日战争爆发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曾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文中的“这种拿手好戏”主要指的是
A.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 B.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 |
C.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 D.工农武装割据的策略 |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 B.全面抗战开始 |
C.太平洋战争爆发 |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
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这段话描述的是
A.国民党的正面抗战 | B.国共两党联手抗日 |
C.日军迅速占领平津 | D.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八国联军发动侵略战争 | 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
C.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 |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曾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 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文中的“这种拿手好戏”主要 指的是
A.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 B.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 |
C.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 D.工农武装割据的策略 |
据《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记载:“1936年,中共终止了根据地中的土地革命,代之以比较温和的改革”。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 B.中日民族矛盾日趋激化 |
C.中共修正民主革命纲领 | D.中共地位被国民党承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