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新中国雏形”的产生是因为抗日战争
A.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D.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
关于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上胜利 |
B.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D.标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
“三三制”原则推行后,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性质是
A.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权 |
B.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政权 |
C.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政权 |
D.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
2009年底,《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报告》对中日近代不幸的历史研究第一阶段达成一些共识,但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双方各执己见;对中日战争原因,日方的观点是“日本被军部的一部分势力拖入战争,从而将战线扩大”,中方观点是“日本有计划的侵略”。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准确的是
①第一阶段中日共同研究存在分歧 ②日方承认在二战期间日本侵华的事实
③日方否认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 ④中日历史问题的研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①③④ |
1936年,一场震惊了世界的兵谏在中国爆发,导致这场兵谏的主要外因是
A.中日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 B.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
C.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蒋介石接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政协决议,其本质意义在于
A.再次确立了和平建国方针 |
B.人民得到了一些民主权利 |
C.改组国民政府,制定宪法 |
D.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和内战政策 |
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对此,全面正确的评述是:
①减租减息,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减租减息,削弱了封建剥削
③交租交息,照顾地主的利益,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④减租减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A.①②③④ | B.①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以下对“三三制”民主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由共产党发起和领导的 | B.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形式 |
C.主要形式是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 D.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措施之一 |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一主张提出的主要背景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抬头
C中共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中共积极推动全民族抗战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惜时笔,著我战时矜,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气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歌词反映的是
A扶清灭洋 B抵制日货 C打到列强 D抗日救国
现代京剧《沙家浜》中这样唱道“朝霞映在阳澄湖上……”“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遇皇军追得我是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情急之中把身藏……”该剧描述的历史发生在( )
A.辛亥革命期间 | B.国民大革命期间 | C.抗日战争期间 | D.解放战争期间 |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A.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 B.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 |
C.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D.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下列哪一战役不属于正面战场组织的
A.淞沪会战 | B.百团大战 | C.太原会战 | D.枣宜会战 |
有关中共在民主选举上提出的“三三制”原则,正确的是( )
A.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 |
B.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人员包括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分子和国民党 |
C.“三三制”政权充分保障了中国共产党的广泛民主权利 |
D.是由中共领导并与其他抗日党派真诚合作的民主制度 |
2009年12月8日,“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网络评选活动揭晓,评选出新中国建立前后百年间对中国贡献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或与中国缘分最深的十位国际友人中,20世纪30年代在抗战中为救治中国军人而殉职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大夫以及献出宝贵生命的印度医生柯棣华大夫两人均当选。这一活动说明的核心问题是( )
A.中华民族重情感恩的传统美德 | B.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
C.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性和民族性 | D.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和长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