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边区18名政府委员时,共产党员有7人,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某班同学对他们退出的原因作了以下推断,其中最准确的解释应是:
A.共产党人高风亮节 | B.共产党人抵制高官厚禄的诱惑 |
C.中共善于发现和重用其他人才 | D.退出是为了贯彻“三三制”原则 |
某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主观上希望实行抗日、反共两个第一”,而实际上“实行的还是抗日第一,反共第二”。该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
A.坚持抗战到底 | B.实行消极抗日 | C.改变反共立场 | D.玩弄两面手法 |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国人民应该记住的刻骨铭心的历史事实有( )
①人类历史罕见的大屠杀:例如南京大屠杀……
②亡我中华、灭我民族之心最急切的《南京条约》、“三光政策”
③奇毒无比的“以华制华”政策:例如建立伪满洲国、扶植汉奸 汪精卫……
④独霸中国城市最多:例如从哈尔滨到广州、南京,从上海到太原……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②③④ |
《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歌词所反映的事件
A.出现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 B.发生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 D.反映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情况 |
2012年12月13 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71周年祭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愿望是
A.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
C.正视历史,不容篡改 | D.铭记历史,不忘仇恨 |
“此战役虽然战败,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国民党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文中所描述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枣宜会战 |
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不明□。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历史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吃紧 |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
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依然延续了此前对日妥协的做法 | B.国民政府军事安排重心仍在剿共 |
C.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畏敌恐战心态 | D.依据中日力量对比做出的合理决策 |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可见他已经认识到
①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 ②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
③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④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 |
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是:( )
A.陕甘宁边区 |
B.晋察冀根据地 |
C.晋冀豫根据地 |
D.冀鲁豫根据地 |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奋起抵抗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包括
①冯玉祥 ②杨靖宇 ③杨杏佛 ④蔡廷锴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