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飞行员人数虽少,却贡献卓越, 分析此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无法佐证( )
姓名 |
生卒(年) |
家庭背景 |
事迹 |
方长裕 |
1908~1937 |
家庭富裕,曾捐建当地学校 |
淞沪会战时,驾意大利进口飞机 一次炸毁日机10多架,中弹坠毁 |
翁心瀚 |
1917~1944 |
父亲翁文灏任 国民政府经济 部长 |
战争爆发时,赴印度接受飞行培 训,在云南打击日军时油尽坠毁 |
周启多 |
1914~1940 |
大户人家,父辈 在天津做生意 |
作为学员,在昆明主动请缨驾机 迎敌,不幸中弹坠毁 |
A.美国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日
B.社会上层青年为国家民族贡献抗日力量
C.国民革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日
D.国民政府作了抗日国防准备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歌词的是
A.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
B.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 |
C.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
D.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
中共的某次会议上做出如下决议:“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次会议是
A.瓦窑堡会议 | B.洛川会议 |
C.七大 | D.遵义会议 |
甲午战争以来中国曾两次大规模出国作战,一次是参加中国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结合部——缅甸作战;另一次就是抗美援朝。在这两次作战中,许多英雄儿女埋骨于异国他乡。2011年9月, 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终于被护送回国,归葬于腾冲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2014年3月,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抵达沈阳,归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对此,下列评价准确的是
A.两次遗骸归葬都反映了政府对海外侨胞命运的关注 |
B.两次遗骸归葬都有助于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结盟 |
C.两次出国作战都为实现亚洲和平作出决定性的贡献 |
D.两次出国作战都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 |
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此可见,当时( )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
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
大型六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将其中四集的主题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千年巨变 ②中国新生 ③伟大转折 ④世纪跨越
A.①②③④ | B.①④②③ |
C.②①③④ | D.②①④③ |
1937年9月《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词作者麦新修改了两个多月前为卢沟桥抗战创作的歌词,将“二十九军的将士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一修改的重要背景是( )
A.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 B.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在形成 |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 D.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据此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A.英荷战争 | B.抗日战争 |
C.巴黎条约 | D.“一国两制” |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下面两幅地图
从两幅地图中提取两项中国革命形势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冈村宁次曾感慨:“日军有被城市吸引的恶癖……作战目标,计有运动的敌军及不动的土地(城市及河山要线),而在中国战线上以城市为目标者最多。在鼓舞士气上这是最合适的……部队虽奉命负有离开城市而经旷野压迫敌军的任务,但终为城市所吸引。”这侧面反映出( )
A.日军战败的根源是城市中心战略的失误 |
B.中国战场的抗战使日军陷入艰难困境 |
C.中共的游击战术迫使日军处于防御之中 |
D.国共两党联合抗战使日军顾此失彼 |
标志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 B.西安事变 |
C.卢沟桥事变 | D.皖南事变 |
某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主观上希望实行抗日、反共两个第一”’而实际上“实行的还是抗日第一,反共第二”。该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
A.坚持抗战 | B.消极抗日 |
C.改变反共立场 | D.玩弄两面手法 |
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抗战 | B.淞沪会战 |
C.太原会战 | D.台儿庄战役 |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下列材料中,最无可辩驳的实证日本侵华罪行的是
A.中国人民控诉日军侵华的言论 | B.日本美化战争的宣传单 |
C.日本战犯在东京审判中的笔供 | D.外国史学家的史学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