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学习抗日战争一课时,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收集了不少资料。下面选取了其中的一些图片.文字资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1)对以上图片进行分类,说明类别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2)根据上图文字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材料三:
(3)试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三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3分)
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共整整奋斗了28年”的奋斗历程,下列图文对应不确切的是
A.星火燎原 | B.力挽狂澜 | C.灯塔指引 | D.进京赶考 |
近日当选日本首相鸠山针对日本在二战时的侵略史问题,表示:将会尊重“对殖民和侵略表示谢罪”的“村山谈话”(1995年由时任首相的村山富市正式发表———编者注)……“我本人将没有参拜的计划,要求内阁大臣在这一问题上自律,不要参拜靖国神社”。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说明日本人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②说明日本部分领导人清醒意识到正确对待侵略历史的重要性
③鸠山首相这种认识有利于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
④这表面日本和周边亚洲国家的矛盾得到解决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③④ |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都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 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 都有各阶级、阶层的广泛参加
阅读分析资料和图7,完成下列各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緬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风,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
(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其主要表现是 ①担负起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 ②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③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④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坚实的基础”是指:①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③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⑤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A.①②③④ | B.②④⑤ | C.①③④ | D.①②⑤ |
79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这首童谣写作的时期是
A.甲午中日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A.北京 | B.上海 | C.广州 | D.南京 |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抗日战争 | D.全面内战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问题:(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各起怎样的作用?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新课标主要运用了文明史观之史学范式,上述出两则材料又运用何种不同的史学范式,试指出来。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右图是《人物风俗制度丛谈》,其中有一篇文章写到:“卢沟桥本无城,明崇祯三年以此为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北平市成立时,以宛平县不能寄治城内,遂移于此……此次日军假演习挑衅,此城此桥遂遭厄运,赫赫名都,数百年史迹迭蒙耻辱,可哀也哉!”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判定此篇文章最有可能的成文时间是
A.明崇祯三年 | B.1931年9月 |
C.北平市成立时 | D.1937年7月 |
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A.《血战台儿庄 》 | B.《千古奇冤:皖南事变始末》 |
C.《百团大战始末》 | D.《血色雄关:太原会战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