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 )
①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客观上促进了清政府的变革
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②③ |
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阅读了某书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贻为心悦诚服……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是下列选项中的
A.《天朝田亩制度》 | B.《资政新篇》 | C.《海国图志》 | D.《新学伪经考》 |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在于( )
A.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 B.关注解决民生问题 |
C.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 | D.宣布平均分配土地 |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
中国近代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抗争探索史,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其中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协定关税 ②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④增开天津为商埠
A.③②①④ | B.①③②④ | C.①④③② | D.④①③② |
下列对《资政新篇》评价有误的是
A.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
B.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
C.由于缺少必要的条件,并没有真正实行 |
D.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鼎盛时期 |
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外省大员在国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
A.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有利于社会进步 |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
C.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满族贵族统治的瓦解 |
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
A.认识到太平天国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
B.看到了太平天国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
C.未看到太平天国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
“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倡奖励技术发明、实行专利制度的是在哪一历史时期的哪一阶级阶(级)层的代表人物
A.鸦片战争期间地主阶级抵抗派 | B.太平天国期间农民阶级领袖人物 |
C.维新变法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 | D.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 |
太平天国的北伐、国民大革命的北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同点有:( )
①都有配合作战的部队②以敌人的中心地区为目标③以巩固自身政权为目的④性质相同
A.①②③④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近人《世载堂杂忆》记载“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闻兄有不臣之心,自称万岁。’东王闻之,积威凌北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此事造成了( )
A.太平军内部自相残杀 |
B.干王洪仁玕被黜去位 |
C.天王洪秀全不理朝政 |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煮豆燃箕”是指
A.北伐失利 | B.西征失利 |
C.天京变乱 | D.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B.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
C.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 D.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